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

时间:2023-05-15 09:09:08 教育 我要投稿

  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儿童的心灵是一个纯洁的净地,真实,本我,一切都直来直去,他们的行为都是想满足自己某种单纯需要。因此要结接受一定的教育让他健康成长。下面来看看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

  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1

  第一,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这是语言教育。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正常的孩子,不到6足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

  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英语。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为什么说迫切呢?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学好。

  还有,对幼年孩子来说,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

  第二,孩子需要环境教育。

  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增多了: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出现;叔叔和阿姨很多,但并不常见到+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的国家,他就要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烫的,最好远远躲开,但是控制在火炉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著汽车可以到公园,那你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

  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而且肤浅,深入的认识就非*读书不可了。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image.png  

  第三,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这是创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觉得寂寞,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玩具是没有生命的,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故事,他很快融入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幻想是孩子的世界。

  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孩子的幻想就是人类的梦想。幻想是创作和发明的开始。反应迟钝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励。

  为什么有些大人会被觉得单调、乏味?很简单,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为少听少读童话故事,而狭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较少创意,让人感到他单调而乏味。显而易见的,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的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学习做做事,这是品格教育。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做人做事的,他难过,别人也难过。和自己相处困难吗?当然,许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讨厌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

  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处。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动作、说话少考虑别人,多考虑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处处可见。这种人也许不讨厌自己,但是别人肯定讨厌他。和环境相处得好更不容易。因为环境有所抱怨的话,不会马上反应,不会马上给你脸色。当你发现环境不高兴的时候,你差不多没有时间后悔了。

  随便丢垃圾袋,随便砍掉一棵树,不节省用水,不节省用电,不节省用纸……都是和环境作对的行为。人和人在一起,游戏或者工作,都不免有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这是很难的决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一个人的,不妨埋头苦干。不理别人。

  但是一牵涉到别人,你就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怎么讲。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难的地方。做人做事的问题,随著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著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培养幽默感,这是气质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会说调皮话的人,会说笑话的人,善于讽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这些虽然和幽默感沾上边。但是还是不能正确地说明什么是幽默感。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

  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象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上下震动不会过于剧烈。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著陆,不致摔坏。幽默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润滑剂。当你沮丧于或狂热于某些事情上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而回到平日的宁静。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觉,他的智慧放出来的,是清风,不是熏风,是清泉,不是是烈洒;

  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伤、太悲观,也不叫你太兴奋、太乐观。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气质,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这种气质怎样培养呢?和培养智慧一样,可以从训练得来。从小训练,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是训练的内容。幽默感是人生态度,所以必须从小训练,严肃紧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严肃紧张。

  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个人气质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孩子的气质。

  第六,孩子需要培养智慧,这是思想教育。

  有人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人读了许多书,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心得,有人获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断;有人现象呈现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义,这种人,我们便说他缺乏智慧。什么是智慧?智慧,简单说,就是创造新东西,创造新观点的能力。

  他不但比别人能更快从现象中、消息中、知识中、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作品、新的观念。创意是智慧的表达。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不错,有一些人的确比另一些人有创意而被认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还是*后天训练来的。

  和语言的能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不但要从早,而且要从小: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更进一步训练他非难别人的和自己的观点,推翻别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导他试著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

  训练孩子的智慧,当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励。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第七,孩子需要认识人生,这是生涯教育。

  孩子要长大,最后要成为能独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时候,多认识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学上的考虑,而是实际上的需要。“我长大要做什么?”这一个问题并不困扰著孩子,孩子认识人生,是从看电视卡通和电视连续剧,讲故事和连环漫画开始。

  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而主角的冒险经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孩子上了学校,课本上的大人物,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将军、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政治家是他们另一个并想模仿的对象。

  当孩子向往的目标锁定于有限的几种之后,对他自己,挫折将多于鼓励。显然,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尊重别人的选择,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认识广泛的人才有这样胸襟。

  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2

  1. 好的父母是“学”出来的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厉害的父母。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更本质的教育。所以在平时的教育中学习那些优秀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人非生而知之者,我们要抱着学到老活到老的学习态度来面对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今天这个时代的孩子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信息爆炸的今天,孩子接受的信息量太多了,能够开阔自己的眼界,可能父母懂得也没孩子多。

  不幸的是信息的无筛选性让孩子的教育更加复杂多变。因此父母要不断的学习,能够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让他们从内心里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进入21世纪的信息时代,任何岗位都有培训,上岗,下岗;而只有教育孩子是不需要培训的,而且都是自动上岗不会自动下岗的,学习做合格的优秀的家长就能在孩子的成长中不可或缺。但最终的学习只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孩子。

  02

  2. 好的孩子是“教”出来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的父母没上过学大字不识得几个,自己还没文化怎么教孩子?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里同样也有教育孩子的高手。

  小编拿自己的实例来讲,可能对现在很多父母有些借鉴价值。小时候家里父母经商,没有时间照顾我,只能把我留给姥姥,姥姥属于上世纪50年代的老人了,从来没有上过学,大道理一个都不会讲。姥姥话不多,只知道默默地下地干活,为姥爷和我做饭,打扫屋子,忙些琐事。

image.png  

  平平淡淡的日子,让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生活的本质——平平淡淡才是真。姥姥被狗咬了,当时家里人都气疯了,要找那家人的事儿,但是姥姥只是拦住我们,说别人不是故意的。

  让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什么是宽容。以前生活好苦,白面馒头都不舍得吃的年代,那年饥荒,逃荒者来到家门口,老人把刚蒸的馒头全给了他。让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什么是善心。

  现在大多留守儿童能否像我当年一样碰到一个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老人呢?这些生活上的例子很多,我想看到文章的人也会不禁想起曾经令自己心悸的往事。那为何如今却又不同了呢?生活的无奈使整个时代的人不得不顺从它,为了生计努力,但我想抽出时间教教孩子会更好吧。

  孩子白纸一张,我们可以尽情的增添色彩,我们父母如果不尽心尽责,又怎么能够怨孩子达不到我们的期望呢?

  圣人云:“人之初,性本善”,本心的善只是被一些物欲蒙蔽了心灵,这是我们做父母的过失,我们父母要教会孩子的是生活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嘴上的大道理。

  正如李白的诗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没有生下来就是天才或者“低能”的孩子,关键是父母的教导。在学校因为老师面对那么多学生可能不会面面俱到,因此更需要父母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03

  3.好的习惯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以为孩子的习惯都是在学校养成的,把不好的习惯都归结在了学校和老师的身上。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孩子的习惯是在父母的潜移默化中影响的。

  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要让他们懂礼貌,有教养。那么前提条件就是我们要去教他们。孩子的问题大部分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父母习惯的折射。

  习惯的力量是可怕的,也是可敬的。我们父母在培养孩子好的习惯的同时,一定自己身体力行。因为语言有时候很多彩,有时候却会很苍白。

  就拿在公共场所丢垃圾来说,好的习惯是丢在垃圾桶。这就来自于父母的引导和折射。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也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没有找到合适方式的父母。所以所谓的教养就是孩子在无形中受到家长的熏陶所展现出来的。

  我想我们家长的言传身教,一定会给孩子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孩子能有好的习惯,也能彰显我们的家庭教育,何乐而不为呢?

  04

  4.好的成绩是“帮”出来的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这种现象实在令人痛心,未成年人心智还未成熟,正需要我们父母的引导,可是有些父母却也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不知道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只知道以金钱观来衡量教育。这是这个时代的悲哀,唯金钱主义的观念风靡着这个时代,使邻里、宗亲、朋友等等不复以前。

  之前的“读书无用论”更是在农村大行其道,这些思想潮流导致了孩子因为学业失败就要承受人生的阴暗。难道我们父母真的希望孩子因此沉沦吗?

  国家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成绩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并不决定孩子的其他天分,我们父母要理解包容孩子,给以更多的鼓励。不要因为成绩不好而去否定孩子的未来。这样对孩子,对我们自己都是一种不尊重。

  因此,父母的一项义务是让孩子认识知识的重要性。在孩子迷茫和不坚定时,给以最大的支持和鼓舞,让孩子接受教育,懂得思考自己的人生,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而不要局限于学习成绩。当然,好的成绩能够更加证明孩子的优秀,但这也离不开我们父母的支持。

  05

  5.好的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沟通是双向的,不能仅仅要求我们父母怎么做,孩子其实也要知道什么是尊敬。孩子可能不懂,但他们是聪明的,我们当父母的要教他们,不要一味的`责怪他们,毕竟他们很稚嫩,很单纯。

  对于孩子进入高中的家长来说,普遍的一个困惑就是难以与孩子进行沟通。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与父母的冲突很多,不仅是因为处于内在的心理动荡期,而更多的是因为孩子面临的是升学的压力,却感觉到得不到父母的理解,而父母面临的多种压力,是孩子想象不到的。这就增加了沟通的难度。但这不是任意这种障碍增长的借口,而是解决障碍的理由。

  我想这种面对问题的处理态度值得我们所有人共勉,一味的逃避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只能加深裂痕。

  我们父母要知道良好的沟通主要是取决于三个方面:

  1)善于倾听。在孩子遇到问题时,试着把孩子的话听完。不要打断孩子,正如我们在讲事情时不喜欢被人打断一样,尊重孩子,孩子自然也会认真听我们讲,我想这种双向的尊重是能够做下交流的基础。

  2) 理解。小编认为理解最好是双方互相的,父母的爱很无私,很伟大,但不被理解的痛苦却跟爱没有太大的关系。做父母的要站在孩子的立场上考虑事情,这是老生常谈的。但是父母就是父母,虽然我们可以跟孩子平等的交流,但是我们要让懂得我们在尽力理解他们的态度,让他们知道理解父母同样也是他们的责任。孩子还很单纯,有些东西他不懂的,我们父母要让他们懂得我们的苦心。

  3) 建议。再多的建议都是苍白的,每一个家庭都不可复制,我们只能留心生活中的细节,从点滴小事里教会孩子倾听的重要。这种财富才是我们应该留给孩子的,而不是在他经历过失败和痛苦后才懂得。

  06

  6.好的人生是“静”出来的

  我们父母都是希望还能能够成龙成凤,能够有很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最真切希望的还是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平平安安的人生。好的人生是每一个人所热衷的,向往的。但是无论父母还是孩子,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有一种觉得很累的感觉。社会的快节奏发展,使我们人一直不停的前行,很难静下心来想些东西。

  《大学》开篇就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我们想要得到,就要学会思考,学会满足,但都要我们能够静心守一,去感悟,体会我们经历的人或事,从中吸取教训,从而提高我们的幸福满意度。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圣人仍需每日自省,何况我们芸芸众生?

  我想我们不说能够每日自省,但也要抽出时间理理头绪,想想家庭,想想亲人,我想这是比工作更重要的事。孩子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关怀,这是我们家长的责任,他们也会学习我们的生活态度,他们以后的人生会因为我们的言传身教而更加美满幸福。

  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3

  1)「平等与尊重」,是教育的第一步

  我们常听教育者讲:要像尊重大人一样尊重孩子。但是每当遇到不论是生活中还是学习上大大小小的决策时,几乎所有家长都会不自觉地把孩子当成“孩子”,并以过来人的身份去干涉孩子所做的决定。

  而巴学园的校长、小林作宗先生,以及小豆豆的妈妈,都是那个会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的大人。

  被视为“麻烦学生”的小豆豆来到巴学园的第一天,校长先生便听她没完没了地讲了长达四小时的话,没有不耐烦、非常专注。文中小豆豆多次回忆起这次经历:第一次有人这么长时间地听她说话,她感到前所未有的被重视的感觉,就像大人一样。

  小豆豆的梦想一直在变,从间谍到宣传艺人、再到电子售票员、芭蕾舞演员。妈妈从来不对小豆豆说“应该去干什么”,小豆豆如果说“我想干什么”的时候,妈妈就会说“好啊”,然后并不多问,但她会把孩子们做不了的手续上的事情帮孩子做好。

  在那个重男轻女的时代,校长先生教育学生要“尊重女孩、爱护女孩”;妈妈告诉小豆豆,不管是朝鲜人、还是美国人,都和自己没有区别;小豆豆将狗狗洛基当成非常亲密的朋友,而不是宠物;

  这种平等、尊重的观念深入学校里每一个孩子的心中,没有人会对患有小儿麻痹症的同学抱有偏见;男孩女孩脱光衣服一起游泳,不会因为对方的身体和自己不一样就感到奇怪;每当要做一个决定时、校长先生和孩子们总会集中在一起讨论…

  是校长、妈妈一点点引导孩子们学习去爱别人、爱自己。他们从来没有被教导要规矩安静,尊老爱幼。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就知道了很多:

  比如,欺负比自己弱小的人是可耻的;看到乱糟糟的地方,要主动打扫;尽量不要妨碍别人……这些观念已经深深地植根在孩子们心里。

  2)真正的「自由教育」

  自由教育,是贯彻尊重孩子们个性的教育理念。整本书用了无数的小案例来向我们说明,巴学园是如何寓教于乐。

  每天上课,老师会将当天要学的所有学科知识点写在黑板上,每个人挑选自己最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学习,有人开始写作文、有人算算术、有人做物理实验…不管周围环境多么嘈杂,大家都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世界中。

  (当然,因为巴学园总共就五十多名学生,每个年级10多个孩子,他们用半自习式的方法来学习,遇到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

  这样老师就可以逐渐知道每个孩子感兴趣的.科目、学习方式、思考方法等。小林先生确实将因材施教做到了极限。

  除了选择最喜欢的科目开始学习,要是孩子们能在当天上午完成所有的学习计划,下午便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事情。他们一般会选择去散步,途中看到油菜花,老师便向他们讲述雄蕊雌蕊的知识…

  散步时间是可以学习理科、历史、生物等知识的宝贵时间,不过,孩子们并没有察觉到。

  校长先生会允许孩子们熬到深夜,就为了亲眼看到电车是如何“降临”学校成为教室,会让孩子们练习适合发展身体的韵律操,会请专业的农民伯伯来当“旱田”老师教孩子们种植,会带孩子们去野炊让他们自己尝试做饭,会在寒暑假带孩子们去遥远的地方冒险,让他们接触真正的生活,想办法解决问题。

  巴学园的“巴”,是用两个一黑一白的巴形图案组成的徽记,校长先生希望孩子们能在身体和心灵两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就像校长先生的感叹:“过于依赖文字和语言的现代教育,恐怕会使孩子们用心去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吧?”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也不会充满激情。

  能在巴学园长大的孩子,一定非常快乐吧!他们不一定有非常傲人的成绩,但却十分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拥有幸福的能力。

  3)更早看到「未来」

  如果说巴学园还有什么重要的办学特色,就是这里“收留”不同类型的“麻烦”孩子,有顽皮到被退学的小豆豆,有身患小儿麻痹症走路困难的泰明,有比小豆豆还矮却再也长不大的高桥君。

  这些“与众不同”的孩子,他们彼此之间毫无芥蒂,在一起快活地学习、玩耍。而校长先生,更是早早地为孩子们谋划未来,以不易察觉的方式,提前培养他们与真实社会相处的能力。

  比起学到了多少知识,考了几分,校长先生更关心孩子们是否健康、善良、有自信心,能勇敢表达自我。

  为了使孩子们能够在别人面前,清楚、自由、毫不羞涩地表达自我,每天午饭时间,都会有一个特别的节目,由某一个孩子来“随便说点什么”。的孩子害羞就“嘿嘿”两句,有的孩子则表示没什么要说的,但是在校长先生的一步一步的引导下,大家都逐渐能说得更多了。

  因为有高桥君这样特别的孩子存在,运动会上,校长先生会设计一些非常独特的运动流程,让高桥君夺得第一名。校长先生希望他在怀有自卑心理之前,“不要忘记夺得第一名时的自信”。

  他鼓励孩子们都脱光衣服一起游泳,让身体上有所缺陷的孩子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image.png  

  而后来高桥君开考入明治大学,又担任知名电气公司处理人际沟通的重要职位。回忆起在巴学园的日子,高桥君认为是校长先生一直以来的鼓励及肯定,让他深信自己“绝对做得到”。

  对小豆豆来说,她虽然是一个四肢健全、非常活泼聪明可爱的孩子。在进入巴学园之前,即使她并没有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同,可是从身边大人、老师及同学们的反应来,她隐约觉得自己也有游走在外围的感觉。而校长先生不同,他从不阻止小豆豆做任何事情,会反反复复地给她重复“你真是个好孩子”这句话,让她打心里觉得自己是个招人喜欢的好孩子。

  在文章的最后,作者一一介绍了当初小豆豆同班同学的现状,他们有人当上了伟大的物理学家、一直为儿时的理想奋斗着,有人当上了老师、用校长先生教育他们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他们不一定位高权重,但是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过得很好而且富有责任心。

  再看小豆豆,如果妈妈在小豆豆被退学的第一时间就对她说“怎么回事?竟然搞到被退学…”,如果校长先生像其他学校的老师一样要求她坐好站好乖乖听话…是否还会有后来的黑柳彻子呢?

  每个孩子与生俱来就具有不同的特征,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根据孩子的原本特征做出调整,让他们成长为真正的自己。

  就像校长先生说的: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受到损害。所以,我们要早早地发现这些优良的品质,并让它们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

【儿童需要接受什么样教育】相关文章:

伴郎需要穿什么样的衣服05-05

男人需要什么样的尊重04-30

女人需要什么样的男人04-04

写作业需要什么样的环境03-03

孩子究竟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05-15

女性接受教育的意义05-12

孩子究竟应该接受怎样的教育呢05-15

孩子应该接受怎么样的教育05-15

什么样的儿童保险最适合孩子?04-13

儿童需要接种哪些疫苗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