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教育的历史和当代情况

时间:2023-05-17 16:09:14 教育 我要投稿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当代情况,中国女性教育问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女性享受的教育资源越来越丰富,女性受教育权利成为一项基本权利,下面来了解女性教育的历史和当代情况。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当代情况1

  中国女性教育问题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封建社会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几乎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出现了太多的女性悲剧;近代社会到民国时期西风东渐,女性开始觉醒,追求独立,但是能够主宰自己命运的依然是极少数;

  新中国成立以来,男女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女性得到了普遍解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多女性成为独立的职业女性,开始主宰自己的命运。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女性教育也出现了新的问题,社会发展需要更多适应社会的新女性。

  1中国女性教育与发展的历史

  1.1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与“贤妻良母”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几乎没有主宰自己命运的机会。一方面是由于当时处于农业社会,体力差异导致“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这为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地位奠定了经济基础,由于“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力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从而使得女性地位不断下降;另一方面是由于当时的中国文化特别是教育文化倾向于男子主宰世界,男子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却教育女性做“贤妻良母”。

  中国的教育起源很早,女性教育却一直滞后,女性鲜有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在整个封建社会,女性能够读书的只占少数,女性教育的内容多是以“三从四德”“相夫教子”为主,目的是培养出那个时代的“贤妻良母”。“三从四德”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此外,女性的教育内容还有《列女传》、《女诫》、《女训》、《女孝经》等。这些教育的唯一目的是打造服从男性的“贤妻良母”。

  这种禁锢女性的教育到五代至明清发展到极致,五代开始流行对女性“裹足”,明清提倡的“女子无才便是德”则明确剥夺了女性受教育的.机会。

  事实上,以“三从四德”为代表的女性教育实质是“维持其所谓家庭之便利,使妇女瘁其身心,而美其名曰‘良母贤妻主义’之教育”。1898年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女子学校“中国女子学堂”,1902年颁布了系统的学校制度,仍然没有女子教育的位置。

image.png

  1.2民国时期的“娜拉出走”与“独立女性”

  1912年民国开始,1914年上海演出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其中女主人公“娜拉出走”对中国的女性观众产生巨大影响。“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娜拉义正辞严的宣言喊出了女性的人格尊严和权益。《玩偶之家》成为女性解放的一面旗帜,促使中国出现了一大批“娜拉”式的为争取独立、解放,离家出走的“独立女性”。

  其实,1896年梁启超就在《论女学》中指出“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是“祸天下之道”,必须提倡女学,妇女有了知识,便可以就业、自养,便可以国富民强。近现代女性为了获得一定的社会地位,谋求一定的社会职业,开始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开始追求独立,人们逐渐意识到女性作为“独立女性”的社会地位。因此,此时中国女性社会角色不只局限于“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还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责任和独立人格的人。

  但我们仔细研读历史就会发现,诸如秋瑾、丁玲这样的独立女性在这一时期毕竟是少数,很多知识女性也可能最终成为鲁迅《伤逝》里的子君,更不要说中国广大女性其实依然被禁锢在家庭里,并没有得到真正“独立”。民国初期,实行男女同校,但那时能上学的女性还仅仅是少数有钱人家的闺秀,凤毛麟角。

  1.3建国之后的“妇女能顶半边天”与“职业女性”

  真正涉及多数女性解放是在建国后,宪法及有关女性与教育的法律规定女性享有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和义务,确立了女性的法律地位,获得法律保障。其标志性事件是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中央电视台至今还有“半边天”栏目,可见其影响之大。

  如果说此前“娜拉出走”的思想更多影响了中国的知识女性,那么“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则影响了中国的所有女性。这一思想对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地位起了主导作用,自尊、自信、自立、自强逐渐成为当代女性的角色追求,女性不仅在家庭中承担着重要角色,而且在社会的各大职业领域起着重要作用,出现了各行各业的“职业女性”。

  这一时期,女性教育鼓励女性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使其成为社会半边天的职业女性。

  改革开放以后,女性普遍接受了与男性同样的教育,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女子上中学或大学已不再罕见,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的女性也很多。女性普遍感觉到:重视程度高了,社会认可了,有更多发挥才能空间了,男女在就业上更趋于平等了……此时中国绝大部分女性成为“职业女性”,甚至成为行业精英。女性受教育程度影响着女性素质、女性进步与女性解放事业。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当代情况2

  伴随女学的发展,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上出现了第一批“女海归”,其中以金韵梅、许金訇(英文名翻译,又称何金英)、康爱德、石美玉四位女性为代表。

  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由于留学风气尚未开放,因此无论官费还是自费,留学人数少之又少,女留学生更是难得一见。而这批最早出国留学的中国女性,既不是名门闺秀可从官派渠道出国,亦非出身富贵之家可以自费出国,而是由传教士资助的平民女子。

  从目前掌握的史料来看,她们从小接受教会启蒙教育,受到来华传教士的培养和训练,在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女学中转之后,由传教士带出国门深造,四人都选择赴美学习医学,并在留学期间刻苦学习,成绩优秀,享有赞誉,归国后成长为职业妇女,将毕生奉献给中国的医学事业,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的早期医学工作者。

  其中,金雅妹女士为我国出国留学的第一名女性。比起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雅妹的事迹鲜有人知。四位女性在美国求学之后纷纷返回中国,均为我国近代医学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也成为了沟通中外文化的先驱。

  这在当时墨守成规、男女界限森严、国内女学尚未兴起、女子深锁闺门的`中国社会,无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她们留学异域,给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传统观念当头一击,成为推进中国近代女性教育历程中至关重要的力量。她们回国后服务于社会,替中国妇女在职业方面开一先例,让怀疑女子教育,特别是女子高等教育的时人,开始对中国的女子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

  新中国建立之初,女子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1949年,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正式接管了由宋庆龄、何香凝、蔡畅、邓颖超、康克清等老一辈妇女革命家创建的河北省立北平女子职业学校,后经全国民主妇联第八次常委会批准,更名为新中国妇女职业学校。1995年更名为中华女子学院,2002年正式转制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

image.png

  作为直属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教育部批准备案的全国第一所公办全日制本科女子普通高等学校,中华女子学院包含6个学院、4个系,开设21个本科专业。而作为世界女子教育联盟成员,中华女子学院与世界各国女子大学,例如密西西比女子大学、梨花女子大学、九州女子大学等建立合作关系,举办各种形式的校际交流、国际项目等。

  与此同时,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女子学院、湖南女子学院于2014年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女子高等院校联盟,加强国内女子院校的交流与互动,共同研究、探索女性高等教育规律,整合与共享优势办学资源,开展校际互补性合作,共同推动女性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壮大。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当代情况3

  一、女性接受各类教育比例不断提升,水平大幅提高

  在全国各级各类教育中,性别平等都有体现,女性受教育人数比例不断提升,两性比例趋于平衡。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不断加大义务教育投入,更加注重向农村地区倾斜,2017年小学学龄女童净入学率为99.9%,与男童完全相同,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基本实现了男女平等。

  女性接受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显著增加,2017年,高中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47.7%,在高等教育领域,普通本专科在校女生占在校生总数的52.5%,女研究生占研究生总数的48.4%。这些数据充分显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女性在教育机会上已经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入学权利,取得了巨大进步和历史性突破。

  二、既重视教育过程平等,更注重全面实现教育公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女性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人民日益增长的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和更加多样的教育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受到广泛关注。性别平等不只体现在教育机会公平中,也体现在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的公平中。

  为了推进教育过程的性别平等,我国在教育法规、政策和规划的制定、修订、执行和评估中,积极贯彻落实男女平等原则。将性别平等原则纳入各级各类教育内容及教学过程中,普遍开设与性别平等教育有关的课程和讲座。

  2012年以来,为了更加有效拓展性别平等的推进路径,国务院妇儿工委和全国妇联,在中小学校探索将性别平等理念和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持续推进性别平等教育向纵深发展。目前,已有十五个省市开展了中小学性别平等教育进课堂的工作,这无疑拓展了性别平等的推进路径和社会影响力。

  在教育结果的性别平等方面,党和国家历来都很重视女性群体平等享有教育资源,尤其关注边远地区和贫困地区的女童教育。特别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扶助那些受教育的弱势群体,尤其是来自经济落后地区和低收入家庭的女孩以及有特殊需要的女童,保障她们的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机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妇联领导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并组织了“春蕾计划”,扶助边远贫困地区失学辍学女童继续学业。这一计划在全社会的关注下,30年中已募集善款21亿元,资助女童超过369万人次,捐建春蕾学校1811所,52.7万人次女童通过职业教育培训获得了工作,教育真正改变了她们的`人生轨迹,让女童更好地投身到社会经济发展事业的大潮中。

image.png

  三、率先完成千年目标,获得国际社会赞誉

  马克思曾指出,“在任何社会中,妇女解放的程度是衡量普遍解放的天然尺度。”个体解放的程度与个体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受教育程度关乎知识和技能,也直接影响到每位妇女未来的家庭生活与社会地位。

  妇女平等接受教育是中国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必然要求,也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2015-2030年)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政府的努力推动下,中国已在教育领域基本消除两性差距,提前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中国政府还积极搭建平台,向国际社会展现政府努力实现性别平等教育的决心。2015年,中国政府与联合国妇女署共同主办了全球妇女峰会,显示出中国推动全球性别平等事业的不懈追求与努力,也显示了中国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坚定步伐与决心。

  2018年12月,联合国副秘书长兼妇女署执行主任努卡女士访华时高度赞扬了中国在教育领域的性别平等,特别强调,“中国在保障女性教育机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女性教育的成就,是新中国妇女事业的成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发展的成就。教育成就女性,女性成就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女性因教育而绽放光彩,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才能与智慧。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当代情况】相关文章:

女性教育的历史和现状05-12

教育对女性的影响05-17

教育对女性的作用05-17

和中年女性聊天话题04-19

女性的社会价值和意义04-17

生育对女性的好处和坏处04-29

女性教育的意义05-12

梦到和女性接吻预示着什么03-24

女性梦见和陌生女人打架03-04

女性教育课程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