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好的“自主、自立”呢?
对于“让孩子做主”这个说法,很多家长都不陌生,但问题是:
怎样才能让孩子做主呢?
为什么我们结果偏偏没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弄不好还变成了溺爱?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完成了观念上的转变,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口号,而是具体的操作技巧。
让孩子做主、对孩子放手,前提是我们先要给孩子武装好种种能力,让他有足够的自主和独立的资本。如果不去做这些准备,那么孩子自己真的站不住,我们就真的放不开手了。
我们需要为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做哪些准备呢?
给孩子知情权
对于一些可能影响到孩子生活的大事,我们要给孩子做适当的解释,让他清楚周围在发生什么。因为对周围世界的了解和认识,是他迈向独立自主的第一步。
女儿从小到大几乎没怎么去过医院,对医院比较恐惧。在她三岁半的时候,突然说耳朵不舒服。去了医院,医生说需要洗耳朵。我听到里面的孩子大声哭闹,有些担心,于是向护士详细问了怎样洗,疼不疼,护士说只是水进去有些凉,不疼,女儿在旁边也听到了,后来进去洗的整个过程中,女儿始终都非常配合。
在那里,我看到的其他孩子有的两岁多,有的三岁多,每个孩子都在哭闹。我想小孩的害怕其实完全来自对未知事情的恐惧,如果家长耐心地、如实地给孩子解释清楚将要发生什么,那么孩子就会感到事情不是那么不可控,他的恐惧就会少多了。同时他对家长的信任也增加了,以后更能接受家长的建议。
除了上医院,上幼儿园也是一样,孩子事先对情况了解得越多,他就越能调控好自己的情绪。而控制自己的情绪,这就是自主性的开端。
当然对于较小的孩子,具体解释到什么程度,要根据他的理解能力决定。我们现在对孩子解释的是过多还是过少呢?以我的观察,我觉得很多家长还是给孩子解释得不够。我自己的体会是,小孩一岁半、两岁以后,对于周围的变化不仅敏感,渴望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且能理解大人的大部分解释。比如对于家里人住院、换保姆、搬家、去一个新地方、爸爸出差,等等各种变化,我想家长都应该适当解释,给孩子知情权。并且,大人解释的话要和讲故事开玩笑的话不同,要用语气给区分开,让孩子明白大人是在认真地说一个重要事情。
尊重孩子对物品的所有权
幼儿从有自我意识开始,就有了对东西的强烈占有欲。这种占有欲在大人看来常常是过分的、不合理的。我们会害怕顺从了他就是惯坏了他。其实对于两岁多的幼儿,许多看似不合理的占有欲是应该满足的,因为这会帮助孩子形成自我意识。随着孩子逐渐长大,我们再加强界限的教育,把占有欲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尊重孩子的所有权,就是让孩子清楚哪些是他的个人物品和个人空间,并且在挪用物品或做一些改变时要和孩子打招呼,征求孩子的意见。我们大人给出足够的尊重了,孩子才会生出相应的责任感。等孩子再大一些,还要让他慢慢明白隐私的概念。
我的女儿两岁多就知道了隐私和秘密这些概念。她似乎很喜欢这些词,仿佛它们有着某种魔力,能让她生出无尽的遐想。她有时会笑着请我把她自己关在屋里不要打扰她,她要自己玩一会儿。
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同样去尊重他人的物品和私人空间的观念,培养孩子的界限感。划清界限,是在帮助孩子树立起独立的自我意识。
体验独自完成事情的感觉
给孩子更多机会去体验独自完成事情的感觉。幼儿常常会以近乎疯狂的热情要求独自完成事情。他们最初能自己做的事情主要有吃饭、穿衣、如厕等。我对女儿吃饭也曾着急,结果后来发现,给她都准备好,然后我离开,让她自己慢慢享用,她倒是吃得更像样。
穿衣服就更是如此。自从她会穿了,如果大人帮一下,她都要脱下来重新穿一遍。记得她两岁多刚会穿裤子时,每天早晨要是想让她不磨蹭,比较好的办法就是我和她比赛穿裤子。还有时,我会故意离开房间,扒着门缝说:“你自己好好穿,等我数十个数,我再回来一看,就发现你都穿好了。”这些办法通常都很灵,因为她从中享受到了独自做事的乐趣。
让孩子做家务是另一个培养自主性的重要方法。如果我们看看美国和日本对孩子家务的要求,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孩子做得还是太少了。现在的家长都知道让孩子做家务的必要性,但是我们真的做了没有呢?
给孩子选择权
我们每天的生活都是由无数个选择组成的,教给孩子选择的技巧就是教给他生活的技巧。选择的本领是要通过真的做选择才能学会的。
让孩子做主去选择,是培养孩子掌控感和力量感的好办法。而且孩子自己选择的事情,他都会更珍惜,做起来也更认真。最关键的是,我觉得很多有关女儿个人的事情,我的确要尊重她的想法,她有权决定自己的衣食住行的大部分内容。我也真的比较信任她的选择。
最近女儿头发长了,我就想给她别个发卡。我先问她自己想怎样,她想了想,说:“剪短吧。”我一想,也挺有道理。冬天戴帽子,真的很不方便,等春天再说吧。女儿重要的衣服鞋帽也都是自己挑选。偶尔在做晚餐前,我还会让她在两种菜之间选择。
另外,让孩子选择也是我变相给女儿下达命令的一个方式。比如,如果我和女儿说咱们做这个事好不好,除非是建议吃冰激凌,否则,通常她都会回答“不好”。于是我常把命令改成这样:“你是在自己的小桌吃还是上大桌吃?”只要时机合适,她就会糊里糊涂地上钩了。
关于后果的教育
为什么要对孩子进行后果教育?后果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给孩子做事考虑后果的思维习惯。通过思考事情的后果,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责任感;另一个方面是让孩子承担事情的自然后果,让孩子学会总结、学会吸取教训。这也是取代惩罚的办法。
其实让孩子选择本身就是后果教育,在选择过程中,孩子必然要考虑到后果。
女儿爱看《加菲猫》的动画片,我规定每天看电视时间不能超过半小时。有时晚上客厅里电视开着,如果她盯着看,我就会提醒她:“一直看电视,一会儿就不能看《加菲猫》了。”这不是威胁,而是真实的提醒。有时遇到好的节目,她就决定看下去,不看《加菲猫》了。
规划和预期
如何让孩子学会规划和预期?培养孩子对未来的预期和规划也是为孩子的自主性做准备。每个周五晚上,临睡前躺在床上,我会和女儿一起计划这个周末怎么过。早晨,我们可能一起想想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这样先让她有个规划的意识,知道自己可以这样控制自己的生活。
少命令,少指责,多鼓励;不当直升机,不当警察。是什么吞噬了我们孩子的自主性和独立性?除了父母的越权代办,还有父母的命令、令人窒息的监督和严厉的批评指责。
家长和孩子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系统,这个系统里面,双方你强我弱、你进我退。父母主动,孩子就被动;父母严密监督,孩子就失去了主动性;父母对错误不宽容,孩子就不敢冒险尝试不敢担当……英语里总说:“Stop policing your child, start parenting.(停止以警察的心态面对孩子,而是以教育的心态面对他)”的确是这样,父母扮演警察,孩子就只能充当反面角色了。
让孩子做主,并非意味着把事情扔给孩子就不管了。有的家长观念过于西化,把让孩子做主理解成给孩子绝对的自由。其实如果给孩子过多的自由,孩子触摸不到边界和底线,他会感到恐慌和不安全。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既是独立自主的,同时又是安全的。他要知道如果做不好,事情搞砸了,还有家长会帮他。有了安全感,他才敢于冒险尝试,才敢于承担责任。
让孩子做主,不意味着把事情扔给孩子就不管了。我们应该给孩子积极的提醒;要制订出合理的规则,让他在规则之内学习自律;我们还要告诉孩子,需要帮助的话我们随叫随到。有了安全的港湾,他才可能向着独立自主出发。
作为家长,我们所能给孩子的一个珍贵的礼物就是自主权。作为妈妈,我知道我努力的方向就是越来越不被需要。有时我会在自己头脑里玩穿越。我看到漂亮的女儿自己在商场里买衣服,看到她开着造型无比可爱的个性化汽车,看着她在忙活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在和喜欢的朋友们一起欢笑。我看到,她开心得都想不起来妈妈了……而这一切都是从现在开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