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孩子有三层绝大数父母处在第一层你呢

时间:2023-12-10 07:46:01 教育 我要投稿

  富养的第一层次,富养孩子的生活,富养孩子的需求

富养孩子有三层绝大数父母处在第一层你呢

  商场里,8岁的小浩站在柜台前面,又指着一个价格不菲的变形跑车玩具,不停的喊着“我要”。

  在短短的二十分钟里,这已经是他购物车里的第三件玩具了,可是小浩的妈妈依然笑嘻嘻的,觉得满足孩子的物质欲没什么问题。

  一直以来,小浩吸收的就是这种生活方式。

  他看中的东西,只要自己觉得喜欢,用手指指,再稍微撇几下嘴,妈妈就会毫不犹豫的走上前,把东西如他所愿地搬进购物车。

  可以想象一下,他的小卧室,客厅,书房,到处都是七八成新的玩具,妈妈丢也不是,留也不是。

  小浩年纪不大,“懂的”东西却很多。比如:周边哪家的肉串最香,哪家的蛋糕最美味,哪家的冰激凌最软糯。

  吃饭时,小浩手里面握的永远不是勺和筷子,而是电视遥控器。饭则是妈妈一口口喂进了嘴里。

  小浩的妈妈晚育,小浩出生那年刚好34岁,生孩子对她、对她的家庭来说都是考验。

  往重的方面说是九死一生,往轻一点说,差点一尸两命。

  虽然小浩的父亲收入一般,但富养孩子方面,小浩的妈妈认为: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却根深蒂固。

  周末放假,小浩妈妈的微信朋友圈里也都是陪孩子在游乐场的照片,在时间、金钱上毫不吝啬的付出,的确让小浩拥有一个别人眼中的快乐童年。

  事情转折是孩子上学以后,多次因为打架而被叫家长。

  小浩妈妈“富养”出的不是幸福的心灵,而是满身的恶习。

  有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式的富养,就是把自己的孩子养成了只会享受的富二代,让孩子毫不费劲的得到想要的一切。

  表面的满足式富养,其实质是剥夺孩子真正成长的快乐,会把对一个孩子所有的好,都变成“这是父母应该做的。”

  “富养”,不只是单方面地惯着孩子,还得教会孩子付出、等待。

  循序渐进地明白,社会有规则,生活有次序!

  富养的第二层次,富养孩子的教育,富养孩子的能力。

  上至一线影视明星下至普通公司职员,都全心全力的把钱砸在孩子的教育上。

  比如,一向抱着富养女儿观念的李湘,不仅给了王诗龄名牌包包和衣服,更给了她大手笔的教育投资。

  王诗龄幼儿园就读的嘉德蒙台梭利双语幼儿园国际部,设施精良,双语教学,学费一年高达10-14万。

  而小学则是英国德威国际学校,也是纯英文教学,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一学年学费为16.8万元-21.92万元。

  虽然人脉资源和财产总额我们不能和明星比,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教育支出份额上,我们普通人会逊色很多。

  同事给我算了一笔账,她家的孩子上小学,每年学钢琴1万,学美术1万,武术体育类1万,学语数英,课外辅导班,零零总总加起来也1万,私立学校的学费还没计算在内。

  一年到头,光孩子的教育费用就占了一个人的工资。

  前不久,汇丰银行发布了一份全球教育支出调查报告。

  小学到大学的教育花费上,中国香港以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三倍的13.2万美元高居榜首。

  新加坡、台湾和大陆分别以7万、5.6万、4.3万美金位列第三、第五和第六。

  报告还显示,82%的家长已经做好为孩子的成功做出牺牲的准备,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个人时间。

  几个月前,网上就有一个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

  年仅10岁的孩子,吐槽自己爸妈不配有他这么好的儿子,直言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出国,脱离原生家庭。

  其实,真正的富养是孩子有自己的三观、格局、认知、以及高层次的教养、情商。

  换句话说:多见世面、有识人之明、会通情达理之术,撑得起大场面,融得了小团体。

  富养孩子,不能忽略我们最不能忽略的。

  不管看多少育儿书,听多少专家的育儿演讲,始终要坚持一个原则:立足于儿童发展的本身。

  让孩子学习的目的,是完整自己的真实模样;更是为了扬长避短,活出优秀的自己。

  富养的第三个层次,富养孩子的内心,富养孩子的品行。

  最近,霍启刚和郭晶晶带着他们4岁的儿子频频在社交媒体上露面。

  他们带娃出行不是为了商业聚会,也不是参加节目录制,而是陪着儿子参加天水围妇联的义卖活动。

  小朋友很用心在听,虽然开始不好意思,但是后来在家人的鼓励下就慢慢放开了,认真举着旗叫卖,家人一直全程支持。

  郭晶晶夫妇对孩子的富养注重能力教育,更注重品行教育。

  也许有人会说,孩子太小,根本不知道什么,可是霍启刚却说,希望他学会“助人的乐趣”。

  让他从小就明白帮助别人,被别人需要是件快乐的事情。因为那种快乐,是发于心,并滋养于心的。

  常常有孩子一降临,父母们就把孩子当成“玩具”,肆意的规划孩子的未来。

  有的家庭,明明支撑不起孩子的花钱速度,但为了表示自己的“爱”,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充实幸福的人,意味着在各类活动中丰富精神的统一,

  意味着在品行上以及同他人相互关系上的道德纯洁,

  意味着体魄的完美、审美需求和趣味的丰富及社会和个人兴趣的多样。

  也许我们没有能力去富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可是我们依然可以富养孩子的品行,可以让孩子内心世界充实而丰富,依然可以让他们拥有一颗快乐的心。

  知识可以让孩子站得多高,但是道德、品格会支持孩子走多远。

  培养孩子的终极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人。孩子未来指向社会,不能适应社会的孩子,都会活得很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