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咬人为什么怎么办咬人和被咬都应该受到正确的对待

时间:2023-12-18 15:35:37 教育 我要投稿

  其实1-3岁孩子“咬人”会特别频繁,之后这种情况会逐渐减少,到了5岁左右基本就消失了。

孩子咬人为什么怎么办咬人和被咬都应该受到正确的对待

  但在高发阶段,不管是孩子咬别人,还是可能被咬的,家长们心里都会特别紧张。如此敏感又重要的话题,实在难以回避,所以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咬人”这件事。

  大部分时候,我们总喜欢直接找到解决方案,但是面对咬人这件事情,分析原因特别重要!到底1-3岁的孩子为什么开始“爱上咬人”?

  我不是故意的……

  我牙痒痒啊!

  没想到吧,最首要的原因不是焦虑,不是内心隐藏着无数好斗的小兽,这么大的孩子好“咬人”多半正是由于被大部分家长忽略的一个需求。

  我在2岁班级的时候经常看到孩子哭,而且哭的时候总是不停地用舌头去舔牙齿,跟有经验的老师沟通之后我才知道这叫做“teething”(磨牙)。

  一般的做法是我们把冰冻后的硅胶磨牙玩具让孩子啃咬,如果没有就让孩子咬住奶嘴,或者给他们的奶瓶里倒水,让他们慢慢吮吸。

  平时在教室里,老师会特别关注孩子的磨牙需求,因为如果这个需求不被满足,那么孩子之后很容易出现咬人行为。

  想想看,他的基本需求没有被满足,而大人却只知道一味禁止“咬人”,结果能起多大作用呢!

  因此,毫不夸张的说关注孩子的磨牙需求是防止咬人发生最重要的一步!

  我就是想嚼着点儿什么

  1岁半到2岁的宝宝,除了磨牙需求还有一个“口部敏感期”的需求。我们园的孩子到了1岁半有些不再使用奶瓶(feedingbottle)而使用鸭嘴杯(Sippycup)。

  鸭嘴杯与普通奶瓶的最大区别是没有了奶嘴,而采用扁平习惯的设计。这是为了帮孩子习惯直接用水杯喝水的中间环节。

  本意是好的,但问题是很多孩子并不买账,他们会直接把鸭嘴杯扔在地上,然后开始大哭——这就是因为没有了奶嘴,孩子的口部敏感需求得不到满足了。

  这个时候我们建议家长平时在孩子胸口附近夹一个奶嘴。这样孩子有口部敏感需求的时候,可以自己把奶嘴放到嘴里,而不至于直接去咬他的同伴。

  环境对我来说太刺激,我要找到发泄的出口

  如果你见过一些国外优质幼儿园的设计,你会发现大部分的家具陈列都采用白色和原木色,很少用特别鲜艳的颜色,这背后是有原因的。

  研究发现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本身过度嘈杂:比如过多使用鲜艳的色彩,声音分贝过高,亮度太亮,都会引起孩子的过度反应,让孩子的行为更加暴力。

  我们园的3岁班级有个孩子曾反复出现咬人情况,为了找出原因,我们专门让老师记录每次咬人前孩子的状况,通过1个多月的观察,老师终于发现孩子在咬人前都会有“捂住耳朵”这个非常细节的动作,并且他咬的对象也并不固定。

  最终我们发现是当教室环境过“吵”时,他就会出现焦躁的情绪,比如开始在教室里跑,捂耳朵等。当过了某个临界点之后,他就会开始咬人。

  整件事情搞清楚后,我们开始对教室的环境布置做调整,比如把会产生较大噪音的积木区和娃娃家区搬到教室内侧,让阅读区和安静角尽可能靠近门。这样孩子刚刚步入教室的时候就不会一下被嘈杂的声音影响,同时,他们也有一个明确的安静区去调整情绪。

  果然,之后这个敏感的孩子咬人行为减少了。

  我想说可是不会说,55555

  2-3岁是孩子咬人的高发期,还有一个原因是他们的语言表达不够用,所以只好用咬人来凑。

  真实的体验告诉我,要阻止所有的咬人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发生的速度实在太快了,并且无法预测。但是事后分析原因来预防下一次的发生还是可以做得到的。

  比如我在2岁班级里就看到过一个小女孩想拿另外一个男孩手上的玩具球,在多次直接拖拽抢球无果的情况下,直接在对方臂上咬了一口。

  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必须承认园方是有责任的。为什么教室里只有一个红色的玩具球呢?这种环境的本身设计就埋下了安全隐患。

  其次,当孩子出现拖拽的时候,老师就可以介入了,可以告诉小女孩更有效的解决方案,比如你可以说,“我看你在拽这个小球,你是不是很想要玩呀。可是他也在玩,我刚刚看到一个更大的黄色的球,也特别好看,你要不要和我一起把它找出来呀?”

【孩子咬人为什么怎么办咬人和被咬都应该受到正确的对待】相关文章:

孩子为什么爱咬指甲10-07

为什么孩子爱咬指甲10-08

孩子为什么喜欢咬手指08-27

孩子总被蚊子咬是怎么办11-19

被孩子咬是无害的11-06

幼儿爱咬指甲怎么办 如何戒掉孩子咬指甲的习惯10-06

小孩子为什么总咬指甲10-11

小孩子咬指甲怎么办10-11

孩子喜欢咬指甲怎么办啊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