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节日习俗礼仪

时间:2024-01-04 21:09:58 家庭 我要投稿

  西宁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部,是一个多民族城市,其风俗文化的发展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西宁节日习俗礼仪1

  西宁民间节日

  1、跳欠(正月十四)酥油花展(正月十五);

  2、跳欠(四月十四)晒佛、跳欠(四月十五);

  3、晒佛、跳欠(六月初六)转金佛(六月初八);

  4、全天晒佛(九月二十二)跳欠(九月二十三)。

  四大法会上最有特色的活动,是塔尔寺灯节,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届时全县组织大法会,并展出酥油花。

  展出集油塑艺术之大成,规模宏大,展品多姿多彩。

  入夜以后,灯光和月光交相辉映,每年都吸引大批游人赴会观赏。

  花儿会、青稞酒节时间:农历6月6日、6月13日地点:互助土族自治县 --同仁“六月会”时间:农历6月17日至6月25日地点:黄南州同仁县附近内容:转经、祈天、祭山玉树赛马会时间:农历7月25日至7月30日地点:玉树州内容:赛马、摔跤、射击、歌舞、宗教祭祀等节日习俗大年初一:一过除夕的子夜,就是新年。

image.png  

  一般所有的家中都在庭院中点燃用松木垒成井字 型的“松蓬”,点放爆竹,意在“驱鬼接神”。

  所有家庭成员在长辈的带领下,点香焚表,叩拜天地、百神、祖宗。

  向长辈叩头拜年,长辈给压岁钱,俗称“散年钱儿”。

  初三:上坟给祖先拜年,大约在下午三、四点再次燃放“松蓬”、爆竹,这叫“送神”。

  从正月初四起,开始各种民间文艺活动,主要有唱秧歌、耍社火等等,接着就是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此就不赘述了,相信大家比较熟悉了。

  正二十:给小女孩扎耳朵眼。

  过去都是先将耳垂揉麻木,以绣花针扎眼,穿以红丝线,涂以清油,现在就比较简单了。

  过去只有女孩左右双穿,也有给小男孩扎的,但一般只穿左耳,现在女孩穿的就多了,不仅仅是两个了。

  二月二:民谚有“二月二,咬虫儿”的说法,一般食炒熟的蚕豆,闺中玩弹豆游戏。

  三月三:民谚有“三月三,脱掉袄儿换布衫”、“三月三,放半天”之说,前一句话是指此时天气转暖,后一句表现小学生想出去游玩的焦急心情。

  在这时候,常有巫师跳神活动,如大家应该听说或看到过的'“跳扁扁(biang)”。

  天社:民俗以春风为天社,届时,携带馒头、清酒、奶茶、猪肉祭祀、果品、菜肴等上坟祭祖。

  一般都有“滚馒头”的习俗。

  四月八:此日在民间称做佛的生日,为浴佛节,常常在这天晒经、晒佛。

  西宁城北门原有菩萨楼,有巫师持羯鼓舞之,也叫“跳扁扁(biang)”。

  小学生也哄闹:“四月八,放了吧!不放也罢,书包夹上了浪走吧”。

  端午节:插杨柳,绌香包儿等不多说了。

  六月六:旧时称“天贶节”。

  这时,东有互助威远、西有湟源、南有湟中南朔山、北有大通老爷山等都有盛大的庙会、佛事、朝山会、花儿会等。

  故有民谚:喝烧酒,走威远;吃羊肉,走丹噶(今湟源):睡热炕,走北川。

  七月七:杜甫诗曰:牵牛出河西,织女出河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

  这晚,妇女们端来一盆清水,揪几片艾叶投入水面,用灯烛照,观其投影的形状,指说为乐。

  另一活动就是妇女和小孩子“包海蒳”。

image.png  

  还有“做糟子”。

  七月二十:“七月二十,羊肉糊茄”。

  民间称这天为赵公元帅(财神)的诞辰。

  七月十五:中元节,上坟祭祖。

  八月十五:中秋节。

  九月九:重阳节,登高、放鹿马。

  十月一:上坟祭祖,给先人送“寒衣”,一般吃“扁食(一种水饺)”。

  冬至:“交九”之日,吃炒酒、油饼等。

  腊八:相传是释迦牟尼的成道日,食“腊八粥(常叫麦仁)”,树“腊八冰”于田间肥料堆上,以祝来年丰收。

  旅游文化石峡清风石峡清风位于西宁东15千米处。

  石峡,俗称小峡,在历史上是以险关危隘著称的。

  世治时,它是连通东西交通的要道;世乱时,它又是隔断两地的重门。

  宋代时修筑绥远关以控制要害地段,后于清代修筑了武定关和德安关。

  小峡也为人们留下了动人的传说:昔日此地重山环复、河道不通,有仙人投石击山,丘峦崩摧,湟水中通,形成了奇峻雄伟的小峡。

image.png  

  而今的小峡,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飞架南北,公路平坦如砥,行人车辆川流不息,险关变通途。

  金蛾晓日位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的娘娘山,又名金蛾山。

  山顶有一座天池,娘娘山上有一制高点,早晨在山上观日出,太阳从万山中喷薄而出,景象壮观,据说可与泰山观日出媲美。

  娘娘山以其幽深秀丽、气象万千而闻名遐迩。

  文峰耸翠提及这一景点,必然提及西宁南山的一个美丽传说。

  据说,人们曾经在南山修建一座阁楼,便有凤凰落到这儿,当地人视为祥瑞之兆。

  后来,也是为了企盼当地文风繁盛,人们就在山上修建了魁星阁。

  凤台留云西宁南山又叫凤凰山,山上有亭,名叫凤凰亭。

  南凉时期,西宁古八景之一的“凤台留云”,成为西宁一胜景。

  南山以关帝庙为中心的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八年,是西宁现存保护较好的明建筑。

  如今山上的景点均为解放以后新建。

  由于南山的海拔比较高,所以凤台上经常云雾缭绕,自成景致。

  西宁节日习俗礼仪2

  一、土族波波会

  青海省互助县土族不仅信仰藏传佛教,而且信仰从汉地直接传入的神(礻氏)。

  供奉神(礻氏)的寺庙每年都要举行酬神祭祀活动,一些地方没有固定寺庙,也要搭起帐篷神庙进行祭祀,届时要请"波"来作道场

image.png  

  二、纪节,亦称圣忌节、冒路德节,为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也是我国回、维吾尔、塔吉克、乌孜别克、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撒拉、保安、东乡等十个少数民族的节日。

  相传穆罕默德(约570-632年)诞辰和逝世都在伊斯兰教历的三月十二日,穆斯林为了纪念伊斯兰教圣人(创始人)穆罕默德创建的`伊斯兰教,在他诞辰和逝世的这天举行集会。

  以后,逐渐演变为伊斯兰教的节日

  三、热贡六月会

  热贡六月会是青海同仁市藏族、土族村庄特有的传统文化节,已流传1400多年。每年农历六月,热贡地区的广大藏族、土族村庄都要举行当地民间祭祀活动。这是一种原始宗教氛围浓烈、文化形态与文化内涵复杂而丰富的人文现象。

  它包括祭神、请神、迎神、舞神、拜神、祈祷、送神、军舞表演、神舞表演、龙舞表演等内容

  西宁节日习俗礼仪3

  西宁人的春节大概从腊八就开始过了。

  喝过暖暖浓浓的麦仁饭,西宁人就开始忙着过年了。过年的第一件事是扫房子。以前的人迷信,扫房子还要选日子,拿过历书来煞有介事地翻看一番,挑一个宜扫除宜沐浴的日子,把家里的大小家具都搬出来,堆到院子里,男人们拿着长把扫帚打扫房间,妇女们把炕上铺的毛毡揪下来,搭到铁丝上,用小木棍细细地抽打,那尘土便随着柳条的颤动一股一股地飞扬起来。老人和孩子们则把烧过的煤灰用水和起来,涂在各种铜家什上。以前,西宁交通不便,物资缺少,没有轻便的搪瓷盆铝盆什么的,家家户户都用本地铜匠打造出来的铜盆、铜壶、铜香炉,还有什么铜火锅、铜灯台、铜烟瓶、铜碟架之类的。给这些器皿上涂抹一层炉灰,再用一块毡片用力地擦拭。仔细地擦下来,再抖掉炉灰,那铜家什就亮得可以照见人影了,比现在的洗洁精油烟净都好用。

  紧张的大扫除过后,屋子里焕然一新,已经有点新年的气象了。这时候,妇女们不敢有一点儿清闲,她们捶捶酸困的腰腿,紧接着就忙下一步工作了,那就是准备年食。

image.png  

  俗话说“内地人的菜,青海人的馍”,西宁人尤其讲究做各种馍馍。先要准备祭灶的食品,蒸灶卷、蒸油包儿,烙棋子。包儿是在面粉里掺上清油后蒸出来的一种桃形的小馒头,由于放了清油,颜色微微有点泛黄,吃起来酥软可口,齿颊留香。还要蒸包子、花卷、馒头等等,放在大缸里,这是正月里的主食。

  除了蒸,还要炸。油炸的面食主要有馓子、花花、油饼、油果儿。每一种面食都有不同的做法,其中以花花和油果儿最为复杂,要讲究面的软硬程度,还要做成各种花型,在烟熏火燎的灶台前一整天一整天地忙碌。

  花卷蒸好了,馓子和花花也炸好了,锟锅也整整齐齐地码在面柜里。妇女们依然不能闲着,她们要擀长面,擀好一案子又一案子的面,再切成细细的长面,晾干后收起来。以前的西宁人讲究多,正月里不动刀,所以要擀够一个月吃的。面条擀完后,有条件的人家还要做一些点心。拌馅、揉点心皮,点心皮要加上辅料一遍一遍地揉,才能达到吃的时候入口即化的效果。不过,能做得起点心的人家自然也请得起厨师,就不劳家中的妇女亲自动手了。

  大多数人家的妇女,等把这些年食做完,早已累得筋骨散架了。这时候,妇女们见面打招呼的话由“你吃了没?”改为“你劳下了没?”可见腊月里做年食是西宁人一项特别重要又劳累的工作。

  女人们在家里不分昼夜地忙着做年食的时候,男人们大多去置办年货。有一句笑话说,西宁人把腊八的麦仁饭喝上后糊涂掉了,把一年来省吃俭用舍不得花的钱全部拿出来,在过年的前几天花个精光。正因为如此,西宁的.年货市场格外繁荣。那会儿以西门口到东大街为中心,小商小贩们纷纷出动。货物更是琳琅满目,有食品、百货、干鲜调料,还有各种布匹、绸缎、丝线摊。卖门神卖年画的把花花绿绿的年画挑在木杆上,对着行人喊:“灶糖儿称上!灶马拉上!”卖干鲜果品的把装有红枣、核桃、柿饼、桂圆干的小木匣子摆在铺子门口,大声吆喝:“给娃娃们秤上个洋糖儿!”明明没有洋糖儿,就把干果当洋糖卖。更离奇的是,那会儿由于大米稀少,把大米和小黄米也放在小木匣子里当干鲜果品卖。

  人们熙熙攘攘地挤在市场里,从四乡八堡涌进城来的农民也忙着采买年货。他们穿着粗布棉袄,肩上搭着褡裢,褡裢里装着鼓鼓囊囊的年货,手里还攥着卷成卷儿的年画、灶神、香表,糊窗户的白纸和红纸。更为有趣的是,他们把给自己的女儿或媳妇买的绒花、头绳、丝线等别在破毡帽上,让这些饰品在头上鲜艳欲滴地开放,自己则旁若无人地招摇过市。

  西宁城里的居民除了备办正常的年货外,还要到烧酒坊灌一点酩馏酒,以备正月里待客。还要买一点大通的“巴儿煤”,这种煤好烧,一张纸就能点燃,而且还没有硫磺的味道。

image.png  

  就在买主和赶着毛驴车的煤主人交易的时候,有一些背着背斗,衣衫褴褛的年轻人趁机凑到煤车跟前,迅速地抓一块煤扔到背斗里,转身就跑。卖煤的人气得大声喝骂,却思量为一块煤追上去打架不值得,只好作罢。那抢煤的人又转到另一辆煤车上,以同样的手法快速地抓一块煤后跑掉,直到把身后的背斗抢满。把这一背斗煤卖掉后,赶紧买肉打酒,再买上几个馍馍,到南山寺后腰的土窑洞里消停享受去了。后来,这样的人太多,就成了一种职业,西宁人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抓煤渣”。说起来,“抓煤渣”也是以前西宁年货市场上一道别样的风景呢。

  当然了,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忙着过年,临到年跟前,那些欠了银钱又还不起账的人就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难熬。“腊月二十三,打发灶家娘娘上了天”以后,债主们就开始讨要债账了,还不起账的人只好东躲西藏,历尽辛酸。直到年三十下午贴了门神,卖甜醅的小车推出来时,才算松了一口气,溜回家来过年。故此,民谚中有“灶糖儿一喊干戈动,甜醅儿一喊定太平”的说法。

  三十,是过年前最紧张、最忙碌、也最兴奋的一天,一大早,当父母的给小男孩剃好光头,给小女孩梳上“抓角”,嘴里念着“有钱没钱,光光头儿过年”,拿出新衣服给孩子们换上。然后,忙着贴对联、贴门神、贴窗花、贴钱马。钱马是贴在堂屋供桌前的一张绘有龙、凤、钱、马的大型画纸,预示着家里人丁兴旺,财源茂盛。

  钱马贴好后,就在堂屋的供桌上摆放各种供品,灶卷(灶卷上插着做成八仙的小纸人)、油包儿、各种果盘,以及香炉、香筒、净水碗等。

  下午,吃过甜醅后,妇女们就到厨房去做羊肉“熬饭”,男人们则领着孩子在自家院里“垒松蓬”,就是把木头绊子搭成井字形,以备入夜后点燃。

  晚上,“松蓬”点燃了,发出熊熊火焰,把整个院子都照亮了,男人们抓几把咸盐,撒在松蓬里,松蓬顿时噼啪乱响,发出更加强烈的光焰。我想,这可能就是西宁城里独特的烟花爆竹。

  三十晚上,西宁人也有守岁的习惯,吃过“熬饭”后,人们便点燃灯笼,在铜火盆里烧上一盆旺旺的煤火,一家大小围在炕上,开始玩牌取乐。那会儿麻将不太多,牛九牌也有一些,主要是老人们玩。妇女们玩得最多的是一种牌钱。关于牌钱,在陈元魁先生的小说《麒麟河》里有详尽的描写,具体玩法大概跟麻将差不多,也是一种拾遗补阙的玩法,赢了的人便叫“割了”,大家都得给“割了”的这个人付钱。

  孩子们则玩一种叫“状元签”的牌,这种木牌做得相当精致,刻成桃树叶或海棠叶的形状,漆面很亮,上面有字。玩法大概跟现在的小孩子们玩的“大富翁”棋有点相似。不过,那会儿的孩子们没有那么浓的金钱意识,他们更崇尚的是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然后一步步走向仕途。所以“状元签”上刻的都是童生、生员、秀才、进士、探花、状元等等字样。

  玩得时间长了,有的人不免要出去方便,这会儿,西宁人又有一种有趣的风俗,有些年轻的姑娘顺便到厨房拿一把马勺,夹到胳肢窝下,跑到别人的窗户根下偷听人家说话。也不多听,就听一句,听后转身离去,用这偷听来的一句话占卜来年的顺利与否,这个习俗叫“听勺儿挂”。我想,那会儿听“勺儿挂”的姑娘大概多数都是预测自己的婚姻吧?

  守岁守到后半夜,家中的男人们便到城隍庙去上香,他们手提着一小罐小米熬成的米汤,俗称“泼洒”,腋下夹着一沓烧纸,来到城隍庙。这时候,城隍庙里灯火通明,人声鼎沸。来敬香的人摩肩接踵,挤到神像前烧香磕头点蜡烛。城隍庙外,是一些无家可归的行乞者,他们一排溜跪在道路两旁,向进香的人磕头乞讨,嘴里唱着祝福的歌词,那曲调却哀婉凄惨得让人不忍卒听。进香的人便纷纷掏出钱来施舍给他们。有些大户人家为了显示自己仁慈,也为了讨个来年的吉利,便准备好大筐的馒头,专门雇人抬到城隍庙前,施舍给这些行乞者。

image.png  

  初一早晨,全家大小穿戴好新衣服(当然,那会儿大多数人家没有新衣服),在长辈的带领下焚香磕头,叩拜百神。之后,小辈给长辈拜年,长辈便拿出用红纸包着的压岁钱,分散给子孙们,俗称“散年钱儿”。散完年钱后,老人们的目光便不由自主地投向大门口,期望碰到一个挑水的人恰好走过。据说初一清早看见满桶的清水预示着看见龙了,来年的日子一定会过得清清亮亮,幸福美满。后来,就有看守井房的人故意制造出这种吉象,他们在初一早晨挑着满满两桶清水,来到人家门口,嘴里念着“青龙扑满怀,元宝滚进来”。主人家大喜过望,用手捧一点水酹到地下,赶紧掏钱给送水的人。当然,这两桶水钱,可不是平常的两桶水钱,送水的人就是靠讨吉利在初一早晨狠狠地赚上一笔。

  送水的人将两桶清水挑进厨房的时候,厨房里正忙得热火朝天,妇女们一边下饺子一边给各种家什器皿上贴红纸。据说这些厨房用具也和妇女们一样,劳累了一年了,也该好好休息休息了,给它们贴上红纸,整个正月里就不能再用了。于是,案板,菜刀,擀面杖,丝箩,笼屉,面升子……都贴上一块小小的红纸,让它们安静地休息。吃的饭则是腊月里做出来的大量的馍馍和擀好的干面条,菜也提前切好。想想,也觉得可笑,怎么不给锅里、饭勺、碗和筷子贴块红纸呢?它们也辛苦了一年了,也需要休息啊。看来,这只是人们自己需要休息而找的借口。

  饺子端上来了,包成元宝的形状,大概含有招财进宝的意思。一家大小吃过饺子后,就要忙着拜年了。小孩子们最活跃,他们拿着早上刚得的年钱儿,跑到街上买一些小玩意儿,什么巴浪鼓、咪咪儿、哈哈笑、小睡猴,还有发拉拉、埋脸子等等。现在,这些小玩具都失传了,只有“发拉拉”这个词流传了下来,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西宁节日习俗礼仪】相关文章:

越南的节日习俗礼仪12-27

西宁的结婚婚俗礼仪08-20

高山族节日习俗礼仪01-01

无锡节日习俗礼仪(精选5篇)12-14

利比亚的习俗礼仪10-07

柬埔寨的习俗礼仪09-06

韩国的习俗礼仪08-28

闽南结婚习俗礼仪10-09

安康婚嫁的礼仪习俗10-08

邯郸结婚习俗礼仪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