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日介绍

时间:2023-06-04 13:09:00 美文 我要投稿

  七夕又称七巧节、七姐节、女儿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

  七夕节日介绍1

  “七夕节”最早象征工匠精神。(这一天古代女子会祈求能拥有一手好针线活儿),现代却被商业运作成东方的情人节,成了新消费主义下的集浪漫和约会于一体的恋爱象征。

  据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一方面,在古代,对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女子限制很多,在不能抛头露面的情况下,刺绣渐渐成为一种既是消遣、又能填补家用的主要活动(劳作)之一;而且,刺绣也成为判断一个女子是否具有贤良淑德品质的标准之一,也是能否嫁个好婆家的优势和资本。

  一方面,最早七夕活动的`开展也是激励人们追求聪明才智,不断创新,自强不息,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年年创新,代代传承,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是社会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故人的素质的提高,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七夕活动恰恰就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和工匠精神而开展的。

image.png

  如果我们再仔细考究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现这些节日几乎全部和农业生产有关。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节庆的内涵是由经济形态决定的。

  而单纯的出于某种文化、社会的需求而人为设立的节日是很晚进才出现的事情。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传统节日在今天被“架空”,传统的民俗被抛弃。

  之所以当下的人们更愿意把七夕当作东方的“情人节”,是因为七夕节有一个流传甚广而又难得浪漫的爱情故事。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据研究我国的情人节有3个:一个是元宵节(也称上元节,即正月十五);二是农历三月初三,由上古伏羲和女娲神话演绎而来,情人游春幽会的习俗已形成几千年的悠久历史;

  三是近年来兴起的七夕节(即乞巧节,七月初七)。与古人在七夕节含义不同,我们今天的年轻人凭借对新事物的强大接受能力和更新能力,让七夕节的时尚味道更加浓厚。传统文化的传承及方式有了新的希望,也促进了“浪漫经济”。

  七夕节日介绍2

  一、节日由来

  中国古代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从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刻的观星文化,“牛郎织女”就是典型例子。人们对牛郎织女自然天象的崇拜由来已久,可追溯到远古时代。

  经历史发展演变,牵牛婺女天文字星象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牛郎织女美丽传说(《岁华纪丽》卷三引汉应劭《风俗通》佚文:“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桥”),以及女性向织女星乞巧智慧与巧艺、祈祷姻缘、情人相会、切磋女红、拜织女等丰富的人文内涵。

  七夕风俗的形成与“牛郎织女传说”关系密切,七夕风俗中流传范围最广、流传时间最久的当属“乞巧”,古人对一年一度的乞巧习俗十分重视。

  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在七夕夜晚,年轻的姑娘、妇女们要摆上事先准备好的时令水果,对着皎皎明月,朝天祭拜。

image.png

  七月初七”与古人对数字和时间的崇拜有关。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二月二、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七、九月九这“七重”列为吉庆日。

  “重日”在中国古代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七”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

  二、民间习俗

  七夕乞巧

  七夕乞巧,判定乞巧者巧拙的'“卜巧”方法,主要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对月穿针”、“兰夜斗巧”和“投针验巧”等几种形式。

image.png

  穿针乞巧

  穿针乞巧,也叫“赛巧”,即女子比赛穿针,她们结彩线,穿七孔针,谁穿得越快,就意味着谁乞到的巧越多,穿得慢的称为“输巧”,“输巧”的人要将事先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

  对月穿针

  “对月穿针”,是指七月初七这天傍晚,家家户户都把庭院清扫干净,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先要向织女星虔诚跪拜,乞求织女保佑自己心灵手巧。

  然后,她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五彩丝线和七根银针拿出来,对月穿针,谁先把七根针穿完,就预示着将来她能成为巧手女。

image.png

  喜蛛应巧

  喜蛛应巧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投针验巧

  投针验巧是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活动之一,盛行于明清两代。通过把绣针放入形成水膜的容器中,看其能否漂浮、在容器底部形成图案,以验智巧,也称“浮针试巧”“丢巧针”。

  七夕节日介绍3

  七夕的来历和习俗

  1、七夕的来历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image.png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

  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

image.png

  2、七夕的习俗之看天河

  说起七夕的传统习俗,“看天河”就不得不提。仲夏时节,晴朗的夜空有一道光芒闪烁的星带,俗称“天河”。“天河”两边,分别是“织女星”和“金牛星”。

  相传每年七月初七,喜鹊都飞上天去为牛郎织女搭鹊桥相会。因此,乞巧节前后,细雨淋淋,看不到喜鹊的踪影。人们认为喜鹊聚集“天河”,为牛郎织女搭桥去了。

image.png

  3、七夕的习俗之配药

  七夕佳节有配药的习俗,人们常用松柏等入药配方,甚至还主张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并称它们为长生不老的仙药。中医认为,久食松子健身心,滋润皮肤,延年益寿;

  《玉楸药解》谓其“润肺止咳,滑肠通便,开关逐痹,泽肤荣毛”,《海药本草》说它“久服轻身,延年不老”;清宫还将松子列为御膳食品。柏子香气浓郁,能养心安神、止汗润肠;

  《本草备要》载,“凡补脾药多燥,柏子仁润药而香能舒脾,燥脾药中兼用最良”。荷叶能清热解暑、升发清阳、凉血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