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难是哪个经典里的话

时间:2023-07-31 01:11:03 美文 我要投稿

  色难是经典《论语》里的话。

  色难是哪个经典里的话1

  心得总结:

  本篇是关于什么是孝道的延续。之前几篇,孔子指出“孝”首先得遵守礼法,不得违逆。其次当为人端正,不要让父母操心。

  再次,奉养父母不能仅仅满足衣食,还应同时提供情感关怀。这章讲的就是做到以上那些,还需要保持好脸色,不要让父母受气。这点是孝道里面最难达到的。

  关于什么是“色难”,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要理解父母的脸色很难,另一种认为伺候父母能保持好脸色很难。从上下文来看,应该是保持好脸色很难。人是情感动物,并非能常常保持理性。

  侍奉父母难免心交力瘁,有时候就会产生报怨,甚至会发脾气。人的神情是由内心决定的,当你内心感到烦闷或者不爽时,神情就能表现出来。如果不是真心实意、心悦诚服地侍奉父母,脸色就会难看,这点无法隐藏。所以,侍奉老人得出自真诚、发自肺腑,这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违心地去做,那迟早会引发矛盾。

image.png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很快。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每个人的内心都充斥着焦躁和不安。繁忙的.工作、学习以及琐碎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压力,从而影响我们的情绪。

  当我们情绪不稳定时,见到父母,态度可能会不好,脸色会变得难看。这时候可能并非内心不孝顺,而是每个人都有情绪。这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可以缓一缓,让自己情绪稳定了再去面见父母。子女应当始终以愉悦的神情出现在父母面前,不把坏情绪带给老人,这样才能让他们安心舒畅。

  至于有事让年轻人做,美食优先给老人,这是为人的基本要求。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到,那还谈什么孝顺呢?孔子这里的诘问,是为了表达愤慨。

  他对于人们的一些做法感到不满意。其实如今社会,依然存在着把好的留给自己和孩子,把不好的留给老人的现象。这就与孝顺大相径庭了,我们当引以为戒。

  最后,还是那句话,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难处。我们不要从道德制高点来要求和指责他人,我们只需严以律己,让自己做得越来越好。

  色难是哪个经典里的话2

  字词解释

  “色”,这里指脸色、容色

  “服其劳”,“服”是担当

  “其”是他的,他指长辈、先生

  “馔”,吃

  “曾是以为孝乎”按白话次序应该作“曾以是为孝乎”

  “是”是介词

  “以”的宾语,因强调而前置。

  “曾'表示强调的语气词,略等于白话文里的“难道”。

  大意

  子夏向孔子请教 “孝”的问题。孔子说:“容色最难(意思是对长辈要和颜悦色,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有事情年轻人就帮长者做,有酒食就让长者先用,难道以为这样就是孝吗?”

image.png  

  导读

  狭义的“孝”就是孝敬父母,广义的“孝”可以指年轻人("弟子”)对长者(“先生"),这一段讲的是广义。无论是狭义的“孝”还是广义的“孝”,本质和灵魂都是内心的真情实感,这种真情实感会自然地表现在脸色上。

  杨伯峻《论语译注》引《礼记.祭义篇》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外在的作为(“养”“服劳”“先生馔”)不是不要,但不是首要的,更不是根本的`。强调以内心情感为外在言行的根本,是孔子的一贯教导, 孔子在谈到礼乐的时候说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3.3)孔子十分重视礼乐,但是还是不断地提醒我们,内心的“仁”才是切的依据,没有这个依据,哪怕像礼乐这样庄严的仪式,也都变得没有意义了。

  色难是哪个经典里的话3

  色难出自论语·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色难,有两种解释,一说孝子侍奉父母,以做到和颜悦色为难;一说难在承望、理解父母的脸色。今从前解。

  弟子:年轻的子弟。

  食:食物。

  先生:与“弟子”相对,指长辈。

  馔:吃喝。

  曾:副词,竟然的意思。

  翻译:

  子夏问什么是孝道,孔子说:“侍奉父母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最难。遇到事情,由年轻人去做;有好吃好喝的,让老年人享受,难道这样就是孝吗?”

image.png  

  解析:

  替长辈做了事,请长辈吃了好的',不一定就是孝了。为什么呢?——“色难”。

  态度很重要,好像我们下班同家,感到累得要命,而爸爸躺在床上,吩咐倒杯茶给他暍。做儿女的茶是倒了,但端过去时,沉着脸,把茶杯在床前几上重重的一搁,用冷硬的语调说:“喝嘛!”

  在儿女这样态度下,为父母的心理,比死都难过,这是绝不可以的。

  所以,孝道,第一个要敬,这是属于内心的。第二个则是外形的色难,态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