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的故事

时间:2024-02-14 14:21:43 美文 我要投稿

关于仁的故事1

  《战国策·国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关于仁的故事

  有一天,孟尝君出了个通告,询问府里的宾客:“有谁熟悉算帐理财,能够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冯谖在通告上写:“我能”。于是孟尝君派冯谖去收债,辞行的时候,冯谖问道:“债款全部收齐,用它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什么。”冯谖赶着马车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应当还债的百姓都来核对借约。借约核对完了,冯谖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借款赐给百姓,烧掉借约,百姓齐声欢呼万岁。

  冯谖又马不停蹄的赶回齐国都城,一清早就要求进见孟尝君。孟尝君奇怪他回来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见他,问道:“债款全收齐了吗?怎么回来的这么快呀?”冯谖回答说:“收齐了。”孟尝君又问:“用它买了些什么回来呢?”冯谖说:“您说‘家里缺什么就买什么’我考虑您府里已经堆满了珍宝,好狗好马挤满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满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东西要算‘义’了,因此我替您买了‘义’。“孟尝君问:“买义怎么个买法?”冯谖说:“如今您只有一块小小的薛地,却不能抚育爱护那里的'百姓,反用商贾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传您的命令把借约烧了,百姓齐声欢呼万岁,这就是我给您买的‘义’啊。”孟尝君不高兴,说:“好吧,先生算了罢!”

  过了一年,齐泯王对孟尝君说:“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为自己的臣子。”孟尝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离薛城还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携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尝君,整整有一天。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先生替我田文买的义,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义不象钱或物那样实在看得见摸得着,因此孟尝君对冯谖买仁义非常不高兴。当孟尝君被齐王贬出回到薛城时才认识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报。真是‘仁义重于利’啊!

关于仁的故事2

  1、亲尝汤药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政权。刘邦的四儿子刘恒,即后来的汉文帝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刘恒对他的母亲皇太后很孝顺,从来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亲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母亲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亲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亲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亲睡了,才趴在母亲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亲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亲喝。刘恒孝顺母亲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子。

  2、鹿乳奉亲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双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里去,伪装在群鹿中间,于是取鹿乳来供养双亲。打猎者看见他,以为是鹿便想射他。剡子便将实情告诉他,才得幸免。

  有诗说:父母亲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3、孔融让梨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4、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预汗,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

  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5、扼虎救父

  杨香14岁这年,曾随同父亲去田里割小米,忽然蹿出一只大老虎,一口将他叼住。杨香急坏了,一心只想着父亲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与老虎的力量悬殊。好个杨香,只见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头颈。

  任凭老虎怎么挣扎,她一双小手始终像一把钳子,紧紧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老虎终因喉咙被卡,无法呼吸,瘫倒在地上,他们父女才得以幸免遇难。一个小女孩,徒手搏虎,并从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亲,其孝心和勇气真令人赞叹。

关于仁的故事3

  看三国,有很多人看不懂一点。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到底看上了刘备哪一点,那么死心塌地为他卖命。

  事实上,要说刘备英明吧,还真算不上。

  想当年,刘表占着荆州,放着大好机会不出击,到最后周边都被曹操拿下,刘表这才慌了手脚。

  刘备此时在刘表手下,依附于刘表,守在新野。有人就向刘备建议,取刘表而代之。

  但刘备坚决不肯。他说刘表和他都是汉朝皇室,况且刘景升也算是个仁义之士,这种事他做不来。

  没多久,曹操手下夏侯惇引10万曹兵,气势汹汹杀奔新野来。刘备眼看受不住,不得不弃城而逃。新野老百姓都跟着刘备。后面曹操大军就要杀到,不少人劝刘备抛弃老百姓,先逃为上。

  刘备不肯,只是说不忍心。结果,最后一败涂地,老百姓也没保护好。

  所以,刘备有时候就是优柔寡断,不懂得权衡利弊。不过,这也为他赢得了好名声。

  说起刘备,大家都说他仁义。由此,刘备和曹操就成了很好的对比。

  刘备仁义,曹操奸诈。刘备说他要和曹操反着来。

  但有一点他却学曹操不来。曹操用人不拘一格,而刘备用人则大都是亲信。最亲的莫过于关羽张飞。

  对关羽张飞的过分信任事实上不利于刘备团结其他人才。

  刘备做很多事的一个前提是,是否符合道义。比如荆州他是要取的,但在刘表手上他不取。四川他是要取的,但最初和刘璋没有交恶的时候他不取。

  不过,这也有点假仁假义,最终,刘备还是和刘璋闹翻了,四川他还是取了。

  但刘备这一点却也迷惑了不少人,说好听点是感动了不少人。

  诸葛亮就是被刘备感动的。三顾茅庐,有了诸葛亮一生为刘备父子的鞠躬尽瘁。说起来,这三顾实在是太值得了。

  至于曹操,手下人才众多,可能单个人才很难享受到诸葛亮这样的待遇,大家也就没那么死心塌地了。

  刘备对关羽也真是不赖,关羽在曹营的时候,听说刘备还活着,过五关斩六将,挂印封官而去,让曹操很惋惜。

  关羽死后,刘备不惜倾举国之力为关羽复仇,可惜仗没打好,失败了。不过,刘备不忘兄弟倒是可以看得出。

  综合刘备的行动,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而曹操,大多数时候是一个只会权衡利弊的'人。

  古代中国人重义,不像现在人一样只看哪个老板发的工资多。因此,总有一帮忠义之人为刘备拼命。

  这是刘备的长处,也是他的缺点。

  三国时代最蠢的一家子,本最可能统一天下,下场却比谁都惨。

  刘备做了一个愚蠢的决定,让诸葛亮的百年大计成为泡汤。

关于仁的故事4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关仁义的员外,人如其名,他待人特别仁义,村里人几乎都受过他的恩惠。

  这一年隆冬,关仁义从外地收账回来,走到一个叫香炉山的地方,忽见悬崖边一棵树上挂着一个人,关仁义忙把那人救了下来,,带回家中。那人醒来后说,自己是走单帮的商人,半路上遇到一伙歹人,银子都被他们劫去了,自己也被抛下山崖……

  关仁义叹了口气,商人所说的歹人,就是附近香炉山上的土匪。以前他们从不侵扰周围百姓,最近却兔子吃起了窝边草,连着抢劫了山下好几个村庄,当地百姓都谈“匪”色变。商人遇到他们,能活过来就算是命大了。

  几天后,商人能下床了,但由于伤势太重,落下个驼背。关仁义把他收留在家中帮工,大家都叫他“驼子”。

  很快到了端午节,这天,外地有一伙杂耍班到村里来献艺,他们带来各种绝技,最绝的是“踩芯子”:一个六七岁的小孩,站在十几米高的杆子上,脚底下踩着一个花瓶,还能做出各种惊险动作,唬得大家惊叫连连。杂耍班围着村子转了半天,在关仁义家门口停留的时间最长,关仁义十分高兴,给了他们不少赏钱。

  杂耍班刚走,驼子就把关仁义拉到一边,低声说:“主人,你惹眼了!”

  关仁义不由吃一惊,当地话里,“惹眼”是指露白显富、财产被盯上了。驼子接着说:“刚才那些杂耍的,其实是香炉山上的土匪。那个踩芯子的,站在高处把你家尽收眼底,做的那些动作都是暗号,现在你家有几间屋几道门,人家都摸得一清二楚了。”

  关仁义听罢吓了一跳,忙问驼子:“你怎么就知道他们是土匪?”驼子说:“我曾被那帮土匪劫过,到过他们山寨,那些人我自然认识。今天我在抬芯子的人里看到一个一只眼的,他就是土匪的.大当家,独眼龙老海。”

  关仁义倒吸了一口凉气,突然,他想起了什么,说:“可是我听说,香炉山的大当家不是独眼龙老海呀,好像叫什么飞天蜈蚣龙庆。”

  驼子想了想,说:“具体内情我也不知道,我被劫的时候,发号施令的就是那个一只眼的老海。”

  关仁义听罢没了主见,驼子就让他把乡亲们召集到打麦场。乡亲们听后也很惊慌,这时,驼子站了出来,说他有一条妙计,能把土匪打退。

关于仁的故事5

  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

  1、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2、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

  三宋朝的第四个皇帝宋仁宗,更是以宽仁著称,因此谥号“仁”有一次,宋仁宗从外面回来宫里,急匆匆的要水来喝宫女太监从来没见过皇帝如此不顾形象的大口喝水,都有些奇怪喝完了水,仁宗才跟太监宫女说刚刚在。

  战国策·国策中有这么一个故事“冯谖客孟尝君”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

  通行古文献中,尚书较早出现了“仁”尚书·周书·金滕中,周公说“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意思是我周公具备像你父亲一样的.仁德,既有多种多样的才能和技艺,又能够尊奉鬼神祭祀祖先这里的。

关于仁的故事6

  1、仁

  “冯谖客孟尝君” 讲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2、季扎还愿

  王子季扎在父王去世后主动把王位让给了大哥,并出使各国.在徐国与国王徐公结下友谊,季扎见徐公深爱自己的宝剑,心中默许出使回国时将剑赠与徐公.但季扎回来时,徐公竟已经去世了.季扎来到徐公安葬处,将宝剑摆放在墓前.

  3、蒋琬

  三国时期的蜀国,在诸葛亮去世后任用蒋琬主持朝政。他的属下有个叫杨戏的,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有人看不惯,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象话了!"

  蒋琬坦然一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秉性。让杨戏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可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他只好不做声了。其实,这正是他为人的可贵之处。"

  4、仁义胡同

  明朝年间,山东济阳人董笃行在京城做官。一天,他接到家信,说家里盖房为地基而与邻居发生争吵,希望他能借权望来出面解决此事。董笃行看后马上修书一封,道:"千里捎书只为墙,不禁使我笑断肠;你仁我义结近邻,让出两尺又何妨。"

  家人读后,觉得董笃行有道理,便主动在建房时让出几尺。而邻居见董家如此,也有所感悟,同样效法。结果两家共让出八尺宽的地方,房子盖成后,就有了一条胡同,世称"仁义胡同"。

  5、林肯总统对待政敌

  林肯总统对政敌素以宽容著称,后来终于引起一议员的不满,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一语中的,多一些宽容,公开的对手或许就是我们潜在的朋友。

关于仁的故事7

  一、宋初有个将领还是地方官(记不太清了,待我回去查证),有一次,手下人犯了错。他当时并没有追究,过了几年,他才因为这件事,打了这个犯错人几十板子。身边人觉得很奇怪,有些摸不着头脑。

  他跟他们说:我之所以当时没有处罚他,是因为他那时候刚刚娶了媳妇儿,如果那时候治他的罪,家里就会认为是新娘子不祥,带来的祸端。新娘子在婆家必然非常艰难,受排挤和压迫,很容易离婚。

  但他所犯的错误是一定要惩罚的,所以我现在打他的板子,这样,一来他罪该如此,二来也不会牵扯到无辜的新娘子,不会让他们家里人归罪于她。

  二、宋太祖赵匡胤很节俭,每日餐食都比较简单。这天,他发现菜里有个脏东西,可能是掉落的头发或者小虫子之类的。赵匡胤和服侍他的太监都看到了,但太祖并没有声张,只是把脏东西挑出来,继续吃。

  还叮嘱太监,千万不要将此事告诉掌管御膳的官员,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让御膳官知道了,必然会因此而狠狠地责罚御厨。

  三、宋朝的第四个皇帝宋仁宗,更是以宽仁著称,因此谥号“仁”。有一次,宋仁宗从外面回来宫里,急匆匆的要水来喝。宫女、太监从来没见过皇帝如此不顾形象的大口喝水,都有些奇怪。

  喝完了水,仁宗才跟太监、宫女说:刚刚在外面,很是口渴。可是我环顾左右,发现随从都没有带水出来。我本来想叫人取水来,可是想到本来这事按规矩都应该是安排好的。如果我叫人另外取水,本来负责带水的事后一定会受到主管的.责罚。因此我就一直忍着,直到回宫。

  四、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

  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翻译:我非常清楚曹公待我情义深厚,但是我受刘将军的深恩,发誓与他同生死,不能背弃他。我终将不能留下,我必当立功来报答曹公后才离开。)

  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马甲君曰:权力越大,行使起来越要小心谨慎,因为你可能并不知道你的一个批评或者责难,会对小人物有怎样的影响。特别本来无关紧要的小事,从大人物口里讲出来,可能也会成为天大的事,使犯错者承受本不该承受的过度责罚。

  五、战国时期齐国的孟尝君好士,门下有食客数千人,其中有一个叫冯谖,冯谖在孟尝君家曾弹剑唱道:“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出无车、无以为家”等歌,因而冯谖食有鱼、出有车、他的母亲也得到了孟尝君的照顾。

  有一天,孟尝君出了个通告,询问府里的宾客:“有谁熟悉算帐理财,能够替我到薛地去收债?”冯谖在通告上写:“我能”。于是孟尝君派冯谖去收债,辞行的时候,冯谖问道:“债款全部收齐,用它买些什么东西回来呢?”孟尝君说:“看我家里缺少什么东西,就买什么。

  关于仁的故事

  仁的产生是社会关系大变动在伦理思想上的表现,是对子与父、君与臣以及国与国关系的伦理总结,因而具有很丰富的内容。从另一个角度说,仁学思想的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这种社会变革引起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剧烈变化,从而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礼被破坏后,有识之士便站了出来,寻求一种新的理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就是这样从春秋时代大量有关仁的思想资料中加以取舍,提炼和综合,使仁真正成为一个范畴,并以此为逻辑起点,构筑了早期的儒家思想体系。 在孔子提出系统的仁学思想之前的春秋时代就出现了许多关于仁的思想记载。《诗经·郑风·叔于田》曰:“洵美且仁”《诗经·齐风·卢令》曰:“其人美且仁”,两处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联系一起,显然在这里,仁是仪文美备的意思,有“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意义。《尚书》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艺,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艺,也就是《论语》中所说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国语晋语一》:“爱亲之谓仁”,仁体现在父子关系上就是爱亲就是孝。《国语晋语二》中申生拒绝逃亡说:“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体现在处理国与国关系上,就是保护小国,救助邻国。此外,仁还有其他含义。如《国语晋语二》说“利国之谓仁”。 可见,仁包含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他包括了各种具体的宗法道德为主的行为规范,在当时他已经涉及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孔子正是在此基础进一步提出仁的伦理道德意义。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衰道微,这就成为了孔子“仁”的思想得到认同的现实基础。冯友兰曾说:“孔子对于中国文化之贡献,即在一开始试将原有的制度,加以理论化,与以理论的根据。”这话非常正确。而孔子所给与原有制度的“理论的根据”不是别的,正是仁。全新意义上的仁,完全是孔子动心忍性、敏求善思,自家体贴出来的,是孔子述中所作。 孔子之后,在历代儒家不断地浇灌和护理之下,这棵新芽历经两千多年的时空穿越,终于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儒家文化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发现仁,并且把礼乐文化植根于仁的基础上,这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伟大的贡献。借助于仁,中国传统文化顺利地实现了由上古向中古的转折;借助于仁,孔子之前数千年和孔子之后数千年的文化血脉得以沟通连接,而没有中绝断裂

关于仁的故事8

  一天中饭后,王守仁的祖母,上床午睡,刚入睡就做了个梦:屋上仙乐齐鸣,笙笛悠扬,香烟缭绕,旗幡招展,一群仙人驾着祥云,腾空而来。其中一个头戴金盔,身穿金甲的天神,脚踏一片紫云,怀中抱着一个小孩,从天上慢慢下来,落在王家庭院。只见天神一手推开儿媳的房门,高叫一声:“贵人来也”,随即走向房中,将怀中小孩送到媳妇怀里,同时,取出一部《太公兵法》放在桌上,回身出屋,随同一群仙人,驾起彩云而去,仙乐和香烟也就渐渐消失。就在这时,“不好了,王家失火了,快去救火啊!”几声惊叫把祖母从梦中惊醒。

  祖母跑出门口一看,邻舍们都担着水桶,端着水盆,蜂拥而来。祖母转头一看,只见儿媳房中一片红光直冲屋顶,还闻到一股扑鼻的香气。她立即三脚并作两步,来到儿媳房门口,伸手正要推门,正好儿子王华开门出来,抬头一见母亲,忙问:“哪里起火?哪里起火?”祖母说:“火在你房中”,王华回头向四周一看,一切都是好好的,说:“母亲,为儿房内并未见火,是你儿媳刚刚生下一子。”这时,邻舍们也都赶来。祖母一看房中果真无火,想起刚才梦境,恍然大悟,当即回身对大家说:“原来是我儿媳做产,一时惊动了大家,过几天就请大家吃蛋。”邻舍们都连声称赞:“火光冲天,定出贵人。”

  王守仁到了五岁,还不会开口讲话。但一见书本,就随手抓来,颠三倒四地翻弄着。王华疑心儿子是哑巴,一直闷闷不乐。一天,来了一个游方和尚,口称专治天生聋哑,在王家门前游转不停。王华当即唤进门来,将王守仁领出,交和尚诊看。这个和尚也怪得很,既不搭脉膊,也不开药方,只是用手在王守仁的顶门上拍了一掌,口中念道:“思已慎矣,口可开矣!”只见王守仁眼睛眨了三下,开口就叫:“大和尚,你是客,我是主,我可不做你的弟子。”说完就往门外去玩了。从此,王守仁就会开口讲话了。

  王守仁长到七岁,母亲带着他去附近大王庙烧香。当时,他头上扎了三根小辫子,活泼可爱。庙里的惠明和尚早知小阳明是一个聪明伶俐的慧童,很想当面试试。就趁王守仁母亲在大殿拜佛时,将王守仁叫到侧殿,要他对课。和尚先出一课说:“轰字三个车,余斗字成斜。车车车,远上寒山石径斜。”王守仁眼睛一眨,当即就对:“品字三个口,水酉字成酒,口口口,和尚只贪一杯酒。”和尚一想,对到自己头上来了,就又出一课说:“古有李宋仁,今有王守仁,手中一本‘太公法’,不知是兵家?是法家?是道家?”王守仁用手一指和尚说:“古有卜惠明,今有赵惠明。手中一本《金刚经》,不知是胎生?是化生?是卵生?”和尚一听,用手拉住王守仁头上的`三根辫子说:“三叉如鼓架。”王守仁不甘示弱,用手指点着和尚的光头说:“一秃如锣槌。”说完,转身跑进三王殿去了。和尚急忙追上去,又指着殿中三座佛像说:“三尊佛像,坐象坐虎坐莲花。”王守仁不加思索,脱口而出:“一个秃驴,偷鱼偷肉偷女人。”和尚听了,怒气冲天,拉住王守仁要打,正好王守仁母亲拜完佛走来,见和尚生气,问是为何,和尚把王守仁的对子说了一遍。王守仁的母亲责怪孩子不该这样无理。王守仁笑笑说:“母亲,是大和尚把话听错了。我说的是‘一位师父,念经念佛念观音。’”说着就向庙门走去。和尚一肚气,急忙追上去附着王守仁的耳朵说:“牛头且喜生鹿角。”王守仁也踮起双脚附着和尚耳朵说,“狗嘴何曾吐象牙。”和尚被王守仁的一句话气得说不出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