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针灸时出现的异常情况

时间:2023-12-04 09:32:41 养生 我要投稿

  1、晕针:

如何处理针灸时出现的异常情况

  是一种最常见的情况,大多发生在针刺过程中,表现为突然出现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多汗、心慌、四肢发冷、血压下降、脉搏沉细甚至神志昏迷,扑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等 。此时应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儿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晕针重在预防,如对第一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的小儿,应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对针刺的恐惧;同时要选择舒适的体位,取穴要少,手法要轻,医生会根据患儿的不同情况及早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2、滞针:

  是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生均感操作困难而病人则感疼痛不适。一般出现在精神紧张,行针手法不当和留针时间过长时。如果患儿精神紧张引起局部肌肉过度收缩时,可稍延长留针时间;于滞针穴位附近进行按揉或在附近再刺一针。若行针不当,可调节手法,即可消除滞针。为了避免滞针,对精神紧张的患儿,要先做好思想工作,以消除对针刺的恐惧;同时医生要运用正确的行针手法。

  3、弯针:

  是指进针时或将针刺入穴位后,针身在肌肉内形成弯曲。多发生在医生进针时用力过猛、过快或患儿在针刺或留针时移动了体位。出现弯针后,不能强行拔针,应顺着弯曲方向将针慢慢起出,防止断针。为了防止弯针,医生进针手法要熟练,并嘱患儿不要随意变动体位。

  4、断针:

  是指针体断在人体内。多是由于针具质量有问题,进针前失于检查或针刺时将针身全部刺入穴位。有时留针时随着患儿变换体位,对弯针、滞针未能进行及时正确处理而造成。发生后态度要镇静,嘱患儿保持原有体位,以防断针向肌肉深层陷入。根据断针的位置深浅,可用手指、镊子、手术等方法将针起出。为了防止断针,针刺前应认真检查针具,针刺时不要将针身全部刺入穴位,同时要及时正确处理弯针、滞针。

  5、血肿:

  是指针刺部位出现的皮下出血而引起的肿痛。一般是在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接着出现皮肤青紫,如是微量皮下出血而致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可先作冷敷止血后,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按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如何处理针灸时出现的异常情况】相关文章:

中暑有哪些症状 出现中暑时如何处理10-02

婚姻出现问题如何处理10-29

出现早产现象要如何处理09-21

定制家具出现问题如何处理10-23

儿童出现厌学现象要如何处理09-29

孩子生气时,应该如何处理?11-03

苹果电脑桌面出现mac如何处理09-26

当爱情出现危险时十二星座如何挽救呢?11-15

气血不足如何针灸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