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从何处来教案

时间:2022-12-08 14:58:41 饮食 我要投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食物从何处来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1

  一、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听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你如何理解?其实不光是人,其他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需要食物。那么,这些食物究竟从哪里来呢?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食物从何处来

  二、复习介绍科学知识,通常用说明的表达方式。

  我们学了导读课《统筹方法》,请你回忆:1、你了解了哪些说明文知识?

  2、阅读一篇说明文应当从哪几方面入手?

  三、自读训练

  1、这节课我们将运用所学说明文知识自读这篇文章,请看学习目标:

  1)学习下定义、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2)深入理解说明顺序与说明对象的关系。

  3)认识人类掌握自然规律的'无穷潜力。

  2、默读课文,结合说明文的阅读知识,谈谈你感知到哪些内容?

  教师结合学生回答内容板书:对象食物的来源

  ①、食物的重要性及定义

  ②、如何获得?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2

  教学目标:

  1、在通过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4、领会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筛选有关信息;

  第二课时:

  理解文章思考,揣摩语言。

  第一课时

  一、提出问题,导人新课

  围绕标题进行讨论,就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并结合生物书上的内容说一说,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二、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分组、或分人分段朗读)

  1、掌握下列词语,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参天,消耗,根系,细胞,供给,吃荤

  秸秆,糠麸,赫赫有名

  2、老师根据读的情况,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读音。

  三、搜集有关信息,理解课文内容

  讨论:

  1、刚才同学们就自己的理解谈到了食物的来源,而课文的作者是从什么视角来谈这个问题的呢?作者是站在科学的高度,从食物来源最原始的途径和方法来谈论这个问题的。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了哪些知识?(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畅所欲言,三言两语亦可。)

  提示:

  生物的体积增大了千万倍需要很多的有机物质来组成。

  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一个成年人一天要消耗1400千卡1)g_k的能量。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做自养,绿色食物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种叫作异养,动物都属这一类。

  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外,其他一切生物都是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等等。

  2、狼和虎一类猛兽并不是以植物为食,为什么说它们归根结底是靠植物来生适?

  提示:因为它们是靠兔子二类的小动物来生存;而兔子一类的小动物则是靠吃草来生活,所以说不吃草的动物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的。

  3、“自养”和“异养”的生物有什么不同?这两种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什么联系?

  提示:自养是生物体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以满足生长的需要;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异养所需要的食物是靠自养的植物提供的。

  4、为什么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先朗读课文的5、6、7自然段,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口头概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并说给同桌听。

  提示:因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离不开阳光,“异养”生物归根结底是靠“自养”生物生存。

  复述提纲:根毛从土壤中吸收水分送入叶片,叶片的气孔—一方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方面吸人大量的二氧化碳,叶绿体通过吸收太阳光能,把体内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

  5、朗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根据课文有关内容,画—“张图反映大自然动物、植物之间获取食物关系的图,表示自然界生物的食物链。

  6、在获得食物上,人与其他动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朗读思考课文的倒数第2自然段。

  提示:入也属于异养型,但人靠劳动获取食物,并能用各种方法改造植物,饲养动物,会劳动,这是人与动物本质的区别。

  四、课后练习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章句中的含义:

  参天:(树木等)高耸在天空中。

  贮藏:储藏,保藏。

  秸秆:农作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糠麸:谷类、小麦等农作物籽实的皮。

  赫赫有名:名声盛大显著。

  第二课时

  五、理清思路,研究探讨

  讨论:

  1、如果将课文的内容分为两部分,应该分到哪里?

  提示:1、2自然段写生物对于食物的依赖,食物对于生物的重要作用,由此引出食物的来源,是文章内容的第一部分;第3自然段到文章结束写生物的来源,为第二部分。

  2、课文在说明食物来源时,为什么先说“自养”,后说“异养”?这样安排。写作顺序有什么好处?

  提示:因为“自养”是“异养”的前提,没有“自养”长成的植物,也就不会有靠“异养”获得食物的动物。课文是根据事理自身的逻辑来安排顺序的,这样安排。写作顺序有助于将事物的道理说明白。

  3、课文的第一部分如果不要,文章从第二部分写起,开篇就提出问题“一切生物都离不开食物。如何获得食物?”,这样写行不行?为什么?

  提示:不行。如果这样写,从结构上来看是可以成立的,但从内容上来看,则不完整。作者要说明的除了食物的来源,还涉及食物的归宿,课文的第8自然段明显是与1、2自然段相照应的。前面提出“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后面则回答“植物合成了这些食物,大部分都用来组成躯体和贮藏在种子或块根、块茎中,小部分经呼吸作用又被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同时,放出能量,供给生命活动之用。”另外,1、2自然段从生物对于食物的依赖,食物对于生物的重要作用写起,突出了食物的重要,也说明了研究这一问题的实际意义。由此可见,文章的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

  4、课文先介绍了植物、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再说明人类的取食方法。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人类?

  提示:人类也是大自然自勺产物,在取食方法上有着动物的共性,也是属于异养型。但人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不是被动的顺应自然,而是能够积极主动地掌握自然的规律,用各种方式改造自然。如办“绿色加工厂”、食物加工厂、饲养厂等,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突出与人类有利于激发我们的责任感,唤起人们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决心。

  5、由本文的写作思路和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点?

  提示:看待事物不是用孤立的眼光,而是用联系的眼光,不仅看事物的现象,而且揭示事物的本质

  六、揣摩语言,品味学习

  1、“一粒种子能长成参天的大树,一颗鱼卵能变成千斤的大鱼”,文章——开头为什么从这两桩自然现象写起?

  提示:使读者从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引起思考,把读者吸引到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上来。

  2、课文在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把它们找出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根毛——原料采集站

  茎——运输干线

  叶子——食品加工厂

  叶绿体——合成车间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化繁为简,把事理说得通俗易懂,另外,用“原料采集站”和“运输干线”,“食品加工厂”和“合成车间”准确而生动地说明了“根毛”与“茎”,“叶子”与“叶绿体”之间的关系。

  3、课文在写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原料时,拿“制造汽水”来作比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提示:这二者在原料的采用上有着某些相同之处,放在一处进行比较,可以加深读者的印象,增强说服力。

  4、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提示:“只要活着”强调生命与能量密不可分的关系。

  (2)原来、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提示:“原来”连接上下段,从上段的提问“有机物质从哪里来”,过渡到下段的回答“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能量的物质”,使文意连贯。另外,“原来”一词还表达出了一种推究探索的意味。

  (3)叶子就是一个食品加工厂。

  提示:“就是”使语气十分肯定,说明把叶子比作食品加工厂是十分贴切的。

  (4)这莫不是要制造汽水了?

  提示:用“莫不是”表示一种推测的语气,使文句显得幽默风趣。

  (5)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光合作用。

  提示:在光合作用前冠以“赫赫有名”,产生一种拟人的诙谐意味,突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神奇、巨大。

  (6)老虎死后,又成了细菌的乐园。

  提示:把老虎死后的躯体比喻成细菌的“乐园”,生动有趣地说明了生物之间食物转换的道理。

  七、课后回顾

  学习这篇文章,你一定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万物生长靠太阳”的道理,试写一篇三百字的短文,谈谈你的感想。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地说明事理的方法。

  2.学习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用周密、准确的语言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的调查研究、综合分析事物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1.调动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阅读科普作品的兴趣。

  2.认识到绿色植物是人类取食的渊源,从而认识到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品质。

  二、学法引导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领会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2.理解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课文在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时,采用了抓住事物的特征,主次分明、逐层深入的顺序。

  (2)课文运用了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3)课文剪裁材料紧扣中心,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4)课文所用词语准确、周密,保证了说明内容的科学性。

  难点:(1)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时采用的说明顺序。

  (2)了解①食物②自养③叶绿体④异养⑤光合作用等科学术语。

  解决办法: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使之在听、读、说、写、练的过程中保持极大的热情,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学生分组去校外的各类食品加工厂进行调查研究,弄明白用于制作各类食品的原料的来源,写出调查报告,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当作参考资料运用。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探索真理的求知意识。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足见食物对人的生存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人,其他生物也是如此。那么,自然界中两百多万种生物的食物取自何处?能否概而论之?依你所有的生物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谈谈你的看法。

  (一)明确目标

  1.解决本文的生字难词。

  2.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

  3.了解本文说明的主旨内容。

  4.弄懂设问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5.把握文章的说明方法。

  (二)整体感知

  1.同学们高声朗读课文后,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卵luǎn赫hè脂肪zhī贮藏zhù参天cān供应gōngyìng 糠麸fū 供给gōngjǐ吃荤hūn细菌jūn细胞bāo

  2.同学们默读课文,逐段概括大意,然后发言讨论。

  讨论明确:

  第1自然段:以种子长成大树,鱼卵变成大鱼为例,说明生物构成躯体需要很多有机物;又以一个成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说明一切生物,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提出“有机物从哪来?”、“能量从哪里来?”的问题。

  第2自然段:以回答问题的方式点明说明要点,顺理成章地给“食物”这个概念下定义,为后面展开说明,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3自然段:用语意相同的话承接上文,用设问句开启下文,从而说明一切活的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第4自然段:给“自养”下定义。定义中强调“自己”,可领悟“自养”名称的由来及其特点。

  第5自然段:运用比喻的说法,说明植物根、茎、叶的功用。

  第6自然段:说明水和二氧化碳是合成有机物的两种最基本原料。

  第7自然段:说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第8自然段:说明大部分有机物构成躯体,小部分有机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物体生活使用。

  第9自然段:说明什么是“异养”。

  第10自然段:以野兔、狼、虎、细菌的食物为例,说明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依靠植物生活。有的是直接依靠植物,有的是间接依靠植物。

  第11自然段:对上述内容加以小结:归根结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

  第12自然段:说明人属于异养的类型,但也要依靠植物。所不同的是人能够改造植物,更充分地利用植物。

  第13自然段:说明绿色植物对世界上所有生物生存的巨大作用。

  3.在明确各段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归纳课文结构层次。

  要求每人列出一份课文的结构提纲,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正误,再用投影片展示,全班讨论。本文结构提纲可明确为:

  4.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纵观全文,归纳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本文说明了食物的来源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制造的。而人能够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通过劳动获得更多更好的食物。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下定义说明法。就是用下定义的方法来说明是什么,它要求用准确、简练、概括的语言揭示被说明对象的本质和特征。下定义说明既能使人对说明的事物有一个正确、本质的了解,又能使人将该事物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

  例如:《统筹方法》一文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属性——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应用的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因此,这个定义说明是科学的,语言也是简洁明确的。

  (2)举例说明法。即举出实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举例法分为列举事例、典型事例、类比举例三类。列举事例,即举出较多的例子来说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一段列举海水中没有“鱼虾水草”,海边“寸草不生”的事例,说明死海的“死”。典型事例,即举出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说明事物或事理。如《死海不死》第2段,举出即使不会游泳的人,也总是浮在水面上,不会被淹死的典型事例,说明死海的“不死”。类比举例,即用另外一种与被说明对象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或事理来进行说明。如《统筹方法》一文中,举泡茶为例来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使抽象的事理变得通俗易懂。

  (3)打比方说明法。为了把抽象的'事理或复杂事物说得浅显易懂,具体生动,往往借用比喻说明,比喻说明是专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方法,比喻说明应力求恰当准确,不得夸张,这一点和文艺作品中运用的比喻不同。例如《着云识天气》一文,把天上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云,比作羽毛、鱼鳞、羊群、棉絮、峰峦、河川、雄狮、奔马等,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

  (4)作比较说明法。作比较是将两种相同或不同事物加以比较的一种说明方法。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在与别的事物对比中显示出来。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生疏的事物,如果采用直接说明的方法,往往显得抽象或说不清,而运用比较说明的方法,可以收到具体突出的效果。

  作比较,既有在本质上具有相同点的两个事物的类比(目的是为了突出事物的相同点),又有两种相反情况的对比(目的是突出事物的不同点)。如《人类的语言》把语言跟吃饭、走路作比较,是类比,说明三者之间有相同之处——“平常”。还将动物与人类在吃饭、走路和说话三个方面作了比较,是对比,说明三者的不同点,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说话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5)分类别说明法。把要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加以说明,就是分类别说明法。这种方法给以概貌的了解,区分各个类别的差异,帮助读者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做到头绪分明。分类法其分类标准要一致,各类不能交叉。例如《奇特的激光》在说明激光的用途时,就按照激光的三大功能进行分类说明:从“高亮度”这一性能上说明激光在军事上和生产上的用途;从“方向性好”这一性能,说明激光在导向方面和通讯线路方面的用途;从“单色性”这一性能,说明激光在测距仪上的应用和利用激光进行“全息照相”。

  (6)列数字说明法。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就可以用数字来说明。运用数字,是精确、科学地说明对象的一种方法,因此,应做到数字准确无误和来源可靠,明确表达是确数还是约数。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就举出了确凿的数字进行说明:建筑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体积有15600立方米。正门迎面是12根浅灰色大理石门柱,每根高25米,大礼堂天花板上的灯饰,有500个灯孔,70条瑰丽的光芒线,40瓣镏金的向日葵花瓣,三层水波形暗灯槽等。这些数据,从整体到局部,从外部到内部,准确而充分地说明了大会堂的雄伟瑰丽。

  2.采用竞答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地找出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并讨论各有什么作用。

  (1)分类别

  因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也就是“食物”来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出发,采用分类说明的方法。

  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

  能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自养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绿色植物生活的则是异养型。

  然后文章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再次分类说明。

  自养型生物分为两类: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的生物(常见的大量绿色植物);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的生物(极个别的微生物细菌)。

  异养型生物也分两类: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

  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获取食物的方法兼容并包,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2)下定义

  “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自养”是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

  “叶绿体”是叶绿素和蛋白质等组成的小颗粒。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

  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突出了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而且用语简明扼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4

  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科学道理

  2、了解先异后同的逻辑说明顺序

  3、复习事种说明方法在文章申的运用

  4、体会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

  5、事理说明文的写作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字词

  2、段落层次

  3、说明方法:设问、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比喻法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一、引入课文

  人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才能存活。自然界的生物品类繁多,千姿万态,生活环境和条件各自不同,生存方式和习性互有差异,要总括出人和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这一问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食物从何处来》却把它解说得既有条理又准确周密。这是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第三篇事理说明文,因此要着重让同学们自读分析。

  二、请一位同学在小黑板上给加点字注音:(教师出示已写好汉字的小黑板)

  卵 赫 脂肪贮藏 供应参天 糠麸供给 吃荤细菌细胞

  (教师和学生一起辨析正误)

  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先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归纳出段落层次。(5分钟后可以找两个同学同时在黑板上写段落层次答案。)

  (针对黑板上的两个答案,发动同学讨论归纳,教师小结。)(g为自然段)

  第一部分(1一2)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第二部分(3一13)说明食物从何处来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说明食物从绿色植物来。

  第一层(3)总说。

  第二层(4——12)自养和异养。

  4——8自养。(说明重点)

  9——12异养。

  第三层:(13)总结第二部分,同时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

  (如果学生对“部分”和“层次”的划分提出不同意思,只要合理,亦应肯定。)

  四、请大家一起来总结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让学生发言,不须教师多作解说。)

  回答: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问。文章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设问句。这样定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章第一段结尾,采用连问的方式进行设问,“这些有机物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

  两个句子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段一开始就自问“如何获得食物?”然后自答;“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领句。

  2、分类别。(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因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形式,也就是“食物”来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说明事物的特征出发,采用分类说明是恰当的。

  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

  能够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自养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绿色植物生活的属于异养型。

  然后,文章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说明。

  自养型的生物分为两类:

  ①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常见的大量的绿色植物);

  ②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极个别的微生物细菌)

  异养型生物也分两类:

  ①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

  ②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

  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获取食物的不同方法,无不包举,这样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概括十分严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3、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波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本文有以下几处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对“食物”下定义。“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对“自养”、“异养”下定义。自养是“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所有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

  对“光合作用”下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

  4、列数字。

  ①“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这是以“人”为例,用具体数字说明“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②“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二万五千亿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气孔,“一秒钟”,“二万五千亿个”,三个数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说明了叶子上的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的威力。

  ③“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简单准确的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合成工厂”的巨大。

  5、打比方。以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太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效果很好。

  为了说明得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这篇文章在说明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的恰当比喻。例如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样,把整个自养的过程,比作是工厂从采集原料,运输到生产、合成的过程。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练习一

  练习二

  练习三

  练习四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逻辑顺序:光异后同的顺序

  2、知识性科学性

  3、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指导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一、讲评作业:找几个同学,把答题读给大家听,然后讨论补充,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P98—99)

  二、今天咱们来探讨课文的说明顺序。(先让大家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三、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试以本文为例谈谈这个问题。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就说明的内容而言的。说明必须揭示某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恰当;分类清楚,种局分明;能给读者一定的知识。而这知识,是经过人们的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证明了的,是所说明的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规律、而介绍具有科学性的知识,也正是说明的根本目的。

  本文说明的是自然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有机物质的来源这样一个复杂问题。因此本文选取的各项材料以及各个解说的具体问题之间,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起着某方面阐释的作用。这个中心就是: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质的来源,亦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本文正是为说明自然界生物生存的这一共同规律,才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此外,本文语言准确,周密。(以练习五、练习六为例研究)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实,保证了本文的科学性。

  四、事理说明文写作指导(以教师讲为主)

  ①说明是对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特征、性质、状态、功能等进行解释、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被解释、介绍、阐述的事物,可以是实体的,例如器械、山岳、湖泊、花、草、虫、鱼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例如立场、观点、名词概念、学术流派等。

  运用说明方式写成的文章,叫做说明文。

  ②最近学的三篇说明文,都是以介绍事物,阐明特征,指出因由,解释事理为主,使人读了能理解具体事物的特征,状态,功能;对抽象事理,则能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憬然有悟,了然于胸,这样的说明文被称为事理说明文。

  ③事理说明文的写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三,文章的结构、层次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言而有序”;第四,要有周密、准确的语言,以保证文章的科学性。说明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读者有所“知”。说明,是对事物作客观的、冷静的、科学的解释。因此,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要注意扣住以上的特点写。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一书中曾说:“说明文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开头往往把所要说明的事物下一个挂释,立一个定义……以下检释,立定义开了头,接下去把检释和定义里的语义和内容推阐明白,然后来一个结尾,这样就是一篇有条有理的说明文。”

  (以下参考《教师教学用书》P102-104)

  五、布置作业。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5

  教学依据:

  1.这是一篇课内讲读课文,教师应当适量讲解。

  2.这一单元重点是进一步理解说明顺序,这一课的重点是理解文

  章内容和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3.通过对前两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已经有初步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食物的含义和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不同途径、方法,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认识植物是生物取食的渊源,培养学生热爱植物的品质。

  教学设想:

  1.教师适当讲解,侧重方法的指导。

  2.学生以合作式学习为主。

  3.尝试让学生自己出题。

  4.如果有条件,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光合作用”、“食物链”制成连续画面,把大屏幕的背景设置为绿草地。

  5.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足见食物对人的重要性。不仅仅人,其他生物也都需要食物。那么,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获取食物的途径、方法是什么呢?请大家看课文《食物从何处来》。

  二.默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边读边想:生物获取食物的途径、方法有哪两种?

  明确:生物获取食物的途径和方法有自养和异养两种。

  三.跳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

  1.指明要求:运用“读第节,我明白了”的句式说几句话,分析第2、5、7、12节的内容。

  2.老师先做示范:读第1节,我明白了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用有机物构成躯体、还需要消耗能量;读第4节和第9节,我明白了生物获取食物有自养和异养两种方法、自养是指绿色植物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从而获取食物的方法、异养是指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获取食物的方法。

  3.学生仿照老师的示例,分组讨论,分析第2、5、7、12节的内容。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分析一节。

  4.交流、评价。(参考:读第二节,我明白了“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读第五节,我明白了“植物靠根毛采集原料,靠茎运输原料,靠叶子加工原料”;读第七节,我明白了“光合作用就是叶绿体吸收太阳光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有机物,放出氧气的过程”;读第十二节,我明白了“人属于异养型生物,但人靠劳动获得食物”。)

  5.观看大屏幕,加深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动植物之间的“食物链”关系。

  四、理解课文说明顺序

  1.指明要求:每个同学从说明顺序的角度为这篇文章出一道题目

  再作解答。

  2.教师引导学生简要回顾有关说明顺序的'试题的题型。

  3.同位的学生互相交流后全班共同交流、评价。(参考:①问:能不能先说异养再说自养?答:

  不能,自养是异养的基础,没有自养型生物,就没有异养型生物。②问:文章说明异养时,先说一般动物,再说人,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答:不能,人是特殊动物,由一般到特殊,更易于理解。③问:第五节根毛、茎、叶子的顺序能不能对调,为什么?答:不能,先吸收,再运输,后加工,这样符合事理。④问:第一节和第二节能不能对调?为什么?答:不能,这样从现象到本质,既符合认知规律,又能引起读者兴趣。)

  五、结合课后练习三理解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

  1.教师讲解练习三第一题,强调: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可以用“第句

  地说明了”的句式;回答打比方的作用,可用“第句将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句式。

  示例:第一句将根毛比作原料采集站,生动形象的说明根毛能采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2.学生按教师教给的方法分析2—5句的作用。

  六、拓展训练:

  1.大家在小学自然书上学过“食物链”,课文第10节提到的几种生物之间就存在着这种食物链关系,请大家将这条食物链绘制出来。(可请1—2名学生演板,注意发动学生纠错、完善)

  2.(用大屏幕显示绿草地画面)植物对整个生物界如此重要,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植物,请为此拟一条标语。

  七、小结:

  八、布置作业:

  植树节快要到了,你有什么行动呢?说来听听。

  教学反思: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6

  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下定义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习本文按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布局谋篇的说明顺序

  2、能力目标:会对事物准确地下定义,能用图示法说明事物

  3、情感目标:感受到人类的创造能力的伟大。

  重点:学会下定义和图示说明,弄清说明顺序

  难点:弄清文章的内部逻辑顺序(认识过程与一般到个别)

  设想:运用“巧妙裁剪”法,浅文细教,上成让学生充分活动的创读课——即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并利用所创设的情境,选点进行换一种形式表达文章内容的话动,引导学生进行趣味学习。

  课时:一课时

  操作:

  一、第一个教学板块:读(3分钟)

  1、导入:(直接入题)

  2、读标题,明语气:假如我们要搞一次小组调查活动,分别调查人类的衣食住行,有的调查人类的衣服的来源问题?有的调查人类的住房的来源问题?有的调查人类的交通工具的来源问题?你们小组是负责调查人类食物的来源问题,为了突出你们的研究对象,你该怎么读课文标题?

  你们小组同学参加活动非常积极,在调查食物的来源问题时,大家众说纷纭,有的说食物来源于超市,有的说菜场,有的说来源于田里,你为了强调自己的观点,你应该怎样读标题?

  3、读课文,明内容:①文章究竟是想介绍什么呢?你能说明起止段吗?②在介绍食物来源问题时,课文介绍了“食物”没有?哪里介绍了?读一读。

  二、第二个教学板块:写(15分钟)

  1、方法介绍: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文中有很多的名词术语,为了能够快速准确地让别了解它,最好的办法是下定义。如何下定义呢?要做到三点:①用好一个句式;②合理地归类;③写准特点。

  2、教师示范:如:有机物质是含碳的化合物;联拱石桥是由多个拱构成,且各拱相连的石拱桥。人工选择是为了让那些理想的品种优先繁殖,人为的对植物进行的选择过程。自然选择是生物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选择过程。“自养”是绿色植物为了满足生长需要,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食物的途径和方法。

  3、学生活动:对“食物”、“自养”、“异养”、“叶绿体”、“光合作用”等下定义。

  4、集体交流:师点示:①以前学过的下定义;②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异同

  三、第三个教学板块:画(10分钟)

  1、明确任务:为了讲明“自养”和“异养”,本文分别运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虽然如此,我们还是觉得不够清楚,为了能一目了然地知到所讲内容,最好的`办法还是画图表。下面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用图示法说明“自养”和“异养”。

  2、示范:如第5、6段谈到的光合作用可进行如下图示:(见书)

  3、学生活动

  4、上黑板演示

  四、第四个教学板块:议(15分钟)

  ㈠议说明顺序:本文采用的是逻辑说明顺序,这一顺序有很多的展现形式,如由因到果,由主到次,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按认识事物的过程顺序等。带着这个思路,大家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课文在说明食物来源时,为什么先说“自养”,后说“异养”?“自养”和“异养”的生物有什么不同?这两种获得食物的途径有什么联系?

  2、本文先介绍了植物、动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再说明人类的取食方法。作者为什么突出写人类?在获得食物上,人与其他动物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㈡议课文语言:本文语言很生动,尤其是第5段,请分组对课后第三题加问号探讨。

  附:板书设计:

  食物从何处来

  下定义的方法:一个句式、合理归类、写准特点

  学生画图:(略)

  站长:您好!

  板书图片无法上传,怎么办?能否提供发附件功能?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7

  一、课文解读:

  本单元的几篇文章属于说明事理的说明文,我们知道,一篇好的说明文必须既注意科学性,也要适当地注意生动性。《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这样的文章。

  《食物从何处来》这个题目,用的是疑问句式,清楚地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同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文中有些句子,根据题旨,用申述或提问并解答的方式说明食物的含义和来源。“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如何获得食物! ”这一类句子就是文章的“眼”,它们提示读者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课文主要运用了下定义、分类别、打比方等说明方法,用严密的、科学的、生动的语言教给学生知识。

  二、教学设想:

  “食物从何处来?”这是一个既简单而又复杂的问题,倘若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解答这个问题似乎并不难;倘若深入探究,那又不是轻易可以说得清楚的。这正如课文“预习提示”所说的:“这篇课文主要说明了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途径,即自养和异养”。光是“自养”“异养”这两个概念,就很容易引发出一个问题:“我们靠谁来养活?我们靠什么来养活?”因此,本篇课文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具体可以落实到“追本溯源”上,即不一定按课文说明的顺序,而是“逆流”而上:不先从“自养”开始而是从“异养”开始;不先从食物的形成开始而先从食物从何处来开始,从现成的食物开始去寻找它的本源。这个“追本溯源”的过程,正是教师启发学生的过程,也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更是培养分析概括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便是食物从何处来的答案,也是作者行文的思路、说明的'顺序。之所以要从“异养”开始,是由于“异养”比“自养”更贴近生活,更直观具体,更易理解。(当然,这种教学的顺序与文章的顺序正好相反,有点超出“常规”,但从创意的角度看,也不妨一试。)

  三、教学目标、重点:

  1、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领会文章中所体现出来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2、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和理解说明顺序;

  3、揣摩语言,了解本文说明语言的特点;

  4、在了解了食物从何处来之后,引导学生对“太阳与生物生存的关系有什么认识“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四、教学策略:

  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绘制出一条“食物链”,先给出“异养”食物链,然后绘出“自养”食物链,再看看这两条食物链之间有什么关系,可否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条更长更完整的食物链。

  2、联系学习过的生物知识,印证或充实课文内容。

  3、联系生活实践,找一些生动的例子来说明食物的来源。

  4、归纳.总结课文的说明顺序——真正理解了课文内容,这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先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问题:“人是铁,饭是钢。”这句俗话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呀?——人不吃饭是不行的——那人们吃的饭菜是从哪里来的?……又是从哪里来的?这样,采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方法,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由肤浅到深入,逐层深入地展开各个教学环节,完成教学任务。

  2、另一种导入的方法是,让学生讲述“食物链”故事,即“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类的故事,故事当中便隐含食物从何处来的道理。这也是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探索过程。

  (二)突破。

  思路就是作者构思文章、布局谋篇的线索。理清文章的思路,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概貌,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而且还可以从中悟出作者的匠心和意图。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8

  一、题目分析

  “食物从何处来”用的是问句形式,语文教案-食物从何处来。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粮食、蔬菜从哪里来?吃的鸡鸭鱼肉从哪里来?大家或许会觉得这问题简单得很,粮食、蔬菜是地里种出来的,鸡鸭鱼猪主要靠人们饲养,这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归结出来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该作出怎样的回答呢?这个题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题目通过设问,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触而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提了出来,可引起阅读兴趣。

  本文是一篇较为复杂的说明文,它从介绍食物的本质特征出发,解说了食物的来源。本文清楚地介绍有关知识,解说有关事理,恰当地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把食物的来源问题说得一清二楚。

  二、段落结构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这部分先说明一粒种子长大成树,一颗鱼卵变成大鱼,需要很多有机物质,一切生物活着需要能量。然后指出构成生物躯体的有机物质和供应生物能量的物质都靠食物,得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结论。同时,给“食物”下定义,举例说明,使人对“食物”有个明确而科学的认识。为下文说明中心问题作铺垫。

  第二部分(第3自然段至全文完)详细说明我们的食物从何处来。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3自然段)用设问法提出一切活的生物如何获得食物,然后回答说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层(第4至第12自然段)分述一切生物获得食物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自养和异养,在自养方面,说明绿色植物怎样制成含有高能的食物的过程,特别着重说明光合作用。在异养方面,说明人和其他动物归根到底都是靠植物来生活,特别说明人的食物从哪里来。

  第三层(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点明一切生物怎样获得食物:“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回答了文章标题和文章第二大部分开头提出的问题。

  三、中心和材料

  本文确立中心: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的来源,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然后围绕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如构成动植物躯体以及维持生命的物质是哪些,动植物怎样生存,人和一般动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么独特等。文章由于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四、恰当的详略

  本文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再解释异养型生物无论“吃草吃素”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样光异后同,思路清晰。再根据“理解·分析”二的提问,可以知道文章为什么先说、详说“自养”……(见练习题)因为“自养”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是地球上有机物的重要来源,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食物从何处来》。而“异养”是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来生活的营养方式。如果不先说明“自养”,“异养”就难以解说清楚。又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所以就详写“自养”。“自养”了解清楚了,“异”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写。人类对食物的获取,不仅是对动、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们,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部分说得多些,使读者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意义。

  五、说明顺序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六、说明方法

  1、设问法。

  这篇文章的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一个设问句。设问与一般文章中人物对话的有问有答不一样,它是“无疑而问”,提出的问题正是作者要解答的,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食物从何处来”,在一般人看来,似乎是极简单的问题,作者却用这个问句作文章的标题,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过全文之后,得到关于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读者也就掌握了全文的主旨。

  2、下定义。

  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被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例如:“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自养,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它们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

  3、打比方。

  如课文中说明光合作用时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

  4、举例子。

  如讲到什么是食物,就列举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为例。说明自养和异养时,也都分别举了例子。这些例子,都是根据内容的需要,经过细心选择,能够说明问题的。

  七、准确的用词

  课文用词确切,体现了说明文的科学性特点。例如,文中用了“一切”“所有”“大部分”“极个别”“其他一切”“除了”“都”等表现范围的词语,准确地说明事物。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例如文中运用“食物”一词,绝对不能与“食品”一词相混。“食物”是从生物生存需要出发采用的科学意义的概念,与我们平时从商店里买到的,经过一定加工的“食品”不同,因此不能混淆。

  八、分类说明

  文章要说明“食物”的来源问题,牵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么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须考虑要说得严密。如果采取枚举法,不仅举不胜举,而且难以包括无遗,采取分类法,就能高度概括,顾及全体。文章以获得食物的途径为标准,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然后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这样分类说明,就很严密。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相关文章:

食物从何处来教案8篇12-08

《食物从何处来》语文教案12-08

醉酒让食物来帮你09-20

教你如何挑对食物来减肥09-27

孕前如何用食物来排毒09-06

夏日失眠这些食物来帮你忙!09-19

女人多吃这些碱性食物来改善09-14

孕妇防辐射5种食物来帮忙09-23

秋季滋润肌肤 五种食物来帮你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