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

时间:2023-04-06 15:05:41 知识 我要投稿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有很多种,每个地区都有它独特的一种风俗,每一种风俗和特色也都会让我们外来人员看的很是喜欢,一起来看看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1

  朝鲜族老人节

  每年都要举行尊老爱幼的活动,为老年人健康长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尊老习俗发扬光大已成为人们遵循的美德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每年8月15日庆祝这个节日,在每年农历6月24日。

  这一天, 60岁以上的老人都要佩戴大红花,接受人们的祝福。身着五彩缤纷、缀有飘带的绸缎短上衣、长褶裙的朝鲜族妇女和身穿浅上衣、深色坎肩、肥大长裤的朝鲜族男子依偎在老人身旁,与老人共享天伦之乐。

  彝族火把节

  火把节寄托了彝族人民祈祷来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家人健康的美好愿望,2014年中国石林国际火把狂欢节将于7月14日至20日举行,今年石林火把节以“‘阿诗玛’走向世界50年”为主题,带领八方游客体验阿诗玛风情文化。

  阿昌族泼水节

  泼水节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纪的波斯,当时命名为“泼寒胡戏”,在此之后“泼寒胡戏”由波斯经印度传入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西双版纳等地,

  约在公元十二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经缅甸随佛教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泼水节成为一种民族习俗流传下来。

  德昂族关门节

  关门节开始后,也就进入农事繁忙季节,为了集中精力从事生产劳动,人们定下许多戒规:禁止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和嫁娶活动;和尚不得随便外出;

image.png

  进奘拜佛的人不能远离家庭或到别家去过夜;任何人不得进佛屋,上佛台,拿佛的东西等。直到3个月后,即开门节时,人们才又恢复关门节前的一切正常活动。

  东乡族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前,人们要做各种准备,特别是作为"献牲的牲畜要预先买好。节日的早晨进行沐浴全身的大净”,然后盛装到清真寺参加聚礼;再后,人们直接上麻扎尔(墓地)为亡故的先人祈祷。最后还要换哈达" ,即拔去坟头上的枯木,栽根新枝,浇些水再回家。

  侗族祭牛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三江侗族自治县同乐苗族乡有“祭牛”的`习俗。相传很久以前,人们犁田耙地都是用人来拖拉的,非常吃力,后来才用牛拖拉犁耙。

  四月初八这一天,人们停止使用牛力,有的还将牛关起来用精料喂养,并都采来枫树叶舂烂冲水,过滤后用其水浸泡糯米蒸成黑糯米饭以祭牛。晚上,有的村寨还举行多耶、唱戏等活动。

  布朗族祭寨神

  祭寨神是布朗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一月或六月择日举行,节期三天。各地区的寨神标志不尽相同,有的村寨在寨子中央竖一木桩,周围垒上石头即象征寨神;

  有的村寨则要竖五根木桩,以中间削尖的那根为标志。祭祀目的是祈求寨神保佑全寨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大会,是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少数民族人民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娱乐”和“游戏”。每年夏、秋季节举行。大会期间,各地农牧民骑着马,赶着车,带着皮毛、药材等农牧产品。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2

  1、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回族居第三位。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蒙古族将“9”视为吉数。

image.png

  3、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西辽迁入黄河流域,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4、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较为重要,最为隆重的当属牯藏节(13年一度)。

  5、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

  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6、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

  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僳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7、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

  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3

  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西方。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广西侗族有“行月”的习俗。中秋夜临,各山寨的芦笙歌舞队,踏着一路月光,行至临近山寨,和那儿的寨民相聚赏月,赛歌赛舞,彻夜长欢。

  云南德昂族“串月”。云南潞西的德昂族青年男女,每逢中秋月明高挂,分外明亮的时候,山头塞尾,不时传来一阵悠扬动听的'葫芦笙,男女青年在一起“串月亮”倾诉衷情。有的还通过“串月亮”送槟榔、送茶订下婚约。

  云南彝族过中秋的传统习俗是“跳月”。入夜,该族各个村寨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在山村中的开阔地,一个个束腰披纱的姑娘们和头缠布带的小伙子们以及老头、老太太、小娃子们都激情地载歌载舞,还有青年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对歌。

image.png

  仡佬族在节前的“虎日”,全寨合宰一头公牛,将牛心留到中秋夜祭祖灵、迎新谷,他们称为“八月节”。

  朝鲜族则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当明月升空时,请数位被推选出来的老人攀上望月架。待老人望月之后,再点燃望月架,敲长鼓、吹洞箫,一起合跳《农家乐舞》。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树,

  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黎族称中秋节为“八月会”或“调声节”。届时各集镇举行歌舞聚会,每村由一“调声头”(即领队)率领男女青年参加,互赠月饼、香糕、甜粑、花巾、彩扇和背心,成群结队,川流不息。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饮米酒,开展对歌演唱,未婚青年趁机挑寻未来的伴侣。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色】相关文章:

少数民族的风俗和特点04-06

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有哪些04-10

少数民族特点和风俗04-10

介绍具有本地特色的节日风俗04-07

民族的风俗和节日04-10

56个民族特色和风俗详情04-10

56个民族的风俗和特点04-09

游艺民俗特色和价值是什么04-08

56个民族的风俗和特点详细介绍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