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登门槛效应

时间:2023-10-09 00:10:13 知识 我要投稿

  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什么是登门槛效应1

  什么是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脚踩门效应)也称为“得寸进尺效应”,这是指接受另一个人的琐碎要求的人可能会接受更大的要求,以避免认知失调或希望给人以一致的印象。这种现象就像逐步攀登门槛一样,因此可以更容易,更平稳地攀爬到高处。

  以前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一个又寒又饿的穷人来到一个富人家的门前,对守着门的仆人说:“你只需要让我进去,用火烧干我的衣服,然后我就会离开。”

  仆人以为那也没事,就让他进来。这个穷人走进门,烤了一会儿火,就要求借给他一个锅,以便他可以煮些石汤。仆人非常惊讶有人做石头汤,非常好奇他怎么做,顺带借给了他一口锅。

  然后那个可怜的人补充说:“请再给我一点水吧”仆人以为一点水也不算什么,于是就给他水。这个可怜的人走到外面,捡起一块石头,洗净,用锅煮沸。“但是你必须在里面放些盐。” 仆人说,给他送了一些盐。

  那个可怜的人看到锅旁的菜叶,说:“这些对你没有用,把它们给我!”仆人同意了,又再给了他一些肉末。最后,那个穷人把石头捞出来,喝了一锅汤。

  后来科学家为了让这个效应更有说服力,又重新设计了一个实验。实验者让助手们去两个居民区,并要求人们在他们的房屋前贴上一个大标语牌,上面写着“小心驾驶”。

  在第一组居民里,直接向居民提出了这一要求,结果被许多居民拒绝,仅17%接受了这个要求。在第二组居民中,首先要求居民签署一份请愿书以支持安全驾驶。这是一个简单的小要求,几乎所有被要求遵守此规则的人都同意。几周后,要求他们贴标语牌,结果55%的人都接受了这个要求。

  于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和弗雷泽(Friedman&FrayserMade)于1966年正式提出了“登门槛效应”。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当您寻求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很容易被拒绝; 如果先提出较小的需求,然后在达成共识后增加需求的权重,则更容易实现目标。

  实际上,当一个人接受一个小的请求时,就有可能接受一个更大,更困难的请求,以保持形象的一致性。 心理学家将此现象称为“登门槛效应”。

  在开始的故事中,如果穷人直接要求喝一锅肉汤,那么很可能会被直接拒绝。但是这样子一步步地,反而不会被拒绝。

  另外,我们也应该注意自己不要成为别人登门槛效应的受害者。我之前有一个朋友,她出去逛街,那一件衣服她本来是不想买的,但是导购告诉她,试一下吧,反正试一下也没什么影响。

  朋友试完之后导购对她一番夸赞,说很合适,在她犹豫买不买的时候,导购说最近在做活动,打折。我朋友就这样一步一步地买下了这件衣服。

  再比如大家都喜欢玩的电脑游戏,刚开始的时候很简单也不收钱,升级很快。吸引用户玩游戏,可是渐渐地难度提升,需要花钱买装备才能升级,这个时候你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对于花钱你也能接受了。

  又或者我们出去旅游的时候,那些导游总是说,来都来了,也不差这点钱,不买这些礼物对不起来的这一趟。其实这些都是他们的套路,我们知道之后就可以防患一下。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也可以适当地使用“登门槛效应”

  当孩子感到疲倦或不舒服时,有时他们不愿做作业。如果父母命令孩子立即做家庭作业,他们会对“家庭作业”事情产生负面的心理反应。可是如果我们一步步地引导,比如先让孩子给我们讲解一下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孩子复述结束,我们就夸赞孩子上课有认真听讲,知识记得很牢固,接着再让他顺便做5分钟作业。

  孩子做完之后我们说如果他做完作业,就奖励他看半小时电视,最后他就把作业完成了,我们就让他获得他的奖励。

image.png  

  所以给您的孩子设定一个较低的标准,然后对他们所做的事情予以肯定,表扬和奖励。就完成要求后获得的成就而言,孩子可能更愿意接受更高的要求。

  又比如,小学生在小学学习成绩优异,进入初中后,始终无法提高,身心受到很大的.打击。 对于这种情况,提高自信心至关重要。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找到他在该学科上的优势或兴趣,与老师一起努力提高该学科的成绩,证明他的能力并不弱。 在学科上具有优势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这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一个大目标,分为几个小目标,以逐步实现。在“登门值效应”的指导下,孩子们由于心理压力较小,对父母的期望较少而以轻松的态度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并获得了幸福的亲子关系。

  当然,使用此法要注意把握“度”,合适就足够了,否则可能真的会变成“蹬鼻子上脸”。

  登门槛效应所蕴含的是智慧的教育,所以家长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充分地考虑孩子的承受力和心理发展程度。不同的基础要制定不同的目标,让小孩跳一跳就能达到目标,从而让孩子能够收获到成功的快乐。

  家长使用这个心理效应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忘了自己的初心。如果家长用这个效应是为了控制孩子,那么很可能会失败。

  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也要有登门槛的意识,不要妄想让孩子一步登天,从倒数变成第一名,或者一下子就从内向到外向。而应该像登门槛一样,一步一步地慢慢走向最终的目标。

  什么是登门槛效应2

  什么是“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也叫“得寸进尺效应”。这一效应由两名心理学家——弗里德曼、弗雷瑟提出。

  在1966年,他们进行了一个“无压力的屈从—登门坎技术”的现场实验。

  实验中,心理学家们让助手来到某居民区,随机访问几户家庭主妇,请求她们帮个小忙,将一个标有“安全驾驶”的提示招牌挂在自家的窗户上,这个招牌较小,也并不影响美观,所以,大部分家庭主妇都爽快地答应了。

  一段时间之后,助手再次来到这个居民区,这回,他想要让那些之前答应挂招牌的家庭再换上一个很大而且不太美观的招牌,结果大部分的人依然都接受了这个请求。

  与此同时,有人来到另外一个居民区,向几个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在自家窗户上挂那块大且不美观的招牌,但是,这一次,80%的人选择了拒绝。

  根据实验,研究者得出了一个结论:人如果接受了他人一个小小的请求,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很有可能会慢慢地接受越来越大的要求。这就像登门槛一样,一步一台阶,循序渐进,才有可能到达高处。这就是“登门槛效应”。

  登门槛效应的日常应用

  登门槛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很多,除了开头我们提到的买衣服之外,别人找你借钱时,也会经常运用这一效应。

  比如说,借钱的人首先可能会问你借一笔小钱,这个时候你也许很容易就借出了,之后他可能还会多次问你借,在不知不觉中,你借钱的数额就非常巨大了。

  但是,如果他一开始就问你借这么多钱,你很大的可能不会借的.。

  逛街的时候,很多店面会拿着自己产品在店外营销,比如,一家护肤品店的销售员会跟你说:“我们家有免费的面膜可以试用,我来给你试试吧!”

  试了之后,销售员就会邀请你进店看看,继续让你试用别的产品。

  经过一系列的试用之后,她就会夸赞你试用之后的效果,还会告知你现在这个产品在做某种活动,让你产生效果好且划算的心理,在店员的劝说中,你不知不觉就买下了她们家的产品。

image.png  

  登门槛效应的启示

  1、学会利用登门槛效应

  将登门槛效应为己所用,你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和工作遇到困难时,我们可以迎难而上,将那些难以解决的问题进行分解,将问题一步一步解决,不知不觉中,这个难题可能就解决了。

  男生在追求女生的过程中,也可以运用“登门槛效应”。

  追求往往是一个过程,如果你一开始就对某个女生说,我想跟你白头偕老,这个女生极有可能对你避之不及。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完全可以和她先从朋友做起,在吃饭、看电影等一系列相处的过程中慢慢获得她的好感,从而答应你的交往,最后和你走入婚姻的殿堂。

  生活中,懂得利用登门槛效应,你才能一步步达到自己的目的。

  2、懂得警惕登门槛效应

  如果你每天打一个人一巴掌,当有一天不打了,他会因此感激你。

  如果你每天都给一个人一碗饭,让他解决温饱,当有一天你不给了,他就会说你狼心狗肺。

  这其实就是一种人性。

  你一味的善良和付出,就容易让人产生理所当然和依赖的心理,一旦你停止了你的付出,反而还会遭到他人的非议。

  因此,我们也要懂得警惕登门槛效应,不要毫无底线地善良,面对得寸进尺的小人时,该拒绝的时候,就要学会拒绝。

  什么是登门槛效应3

  什么是登门槛效应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登门槛效应可以被视为一种认知偏差。当我们做出一个决定时,我们倾向于相信这个决定是正确的,因为我们不想感觉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这种偏差可能会导致我们继续做出错误的决定,因为我们不想承认自己犯了一个错误,而是希望证明自己是正确的。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登门槛效应可以被用来吸引消费者购买更昂贵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一个公司能够引领消费者完成一个相对简单的行为,例如注册一个账户或参加一个免费的试用期,这将增加他们继续购买更昂贵产品的可能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会提供优惠券或打折码来吸引客户购买他们的产品。

image.png  

  此外,登门槛效应也可以应用于教育领域。如果一个学生已经参加了一个高强度的课程或完成了一个艰难的.学术项目,他或她可能会更有信心继续学习和追求更高的学术成就。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学校和教育机构会提供更具挑战性的课程和项目,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总之,登门槛效应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和情境中发生。了解登门槛效应的原因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市场营销策略,同时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和实现我们自己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