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谈兵的故事

时间:2024-02-14 14:24:57 美文 我要投稿

纸上谈兵的故事 1

  这个让人快乐的寒假,我读了很多的书。最让我笙裆羁痰闹缴咸副的赵括和曹植七步成诗这两个故事都很有意义,我今天先说说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个故事吧!

纸上谈兵的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王齿乞还想向长平进攻,最明的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王齿乞几次三番的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齿乞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秦昭襄王请范睢出主意。范睢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调去廉颇。”赵括小时爱兵法,谈用兵的道理头头是道。自从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让他做大将。”可要赵王对他的劝告听不进去。结果赵括40万大军在赵括手中全军都被杀了。

  纸上谈兵的`赵括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打仗不能光靠书本上的知识,更多的是要有实战经验,还要知道临阵应变,这样才会胜利!

纸上谈兵的故事 2

  历史上一谈到纸上谈兵,就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赵括这个名字。诚然,这个成语的出现确实是源于赵国与秦国的大战,更为确切的说,是源于赵国赵括与秦国白起的战争。

  赵括,他并非是白衣,他的父亲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大赵奢,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兵二代,他从小也算是天资聪颖,学习能力极强,很小都能熟读兵书,也能从赵国发生过的战役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说,赵括并非是一个纯粹的书呆子,他并非那种死读书的人,他能将书上的知识结合实际发生的战役来进行评判,那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他并非是毫无应变经验的。

  那么为何赵括的出征会导致失败呢?敌我两方,失败的原因不是从自身来寻找就是从对方来寻找,不是自己太弱那一定是对方太强,这里,我们要花点时间谈谈秦国的白起,赵括这场战争的对手。

  白起的.作战才能是极其强大的,他是一个伟大的将领,并被称为四大战将,可谓对他的评价之高。

  赵括也许是缺乏对战经验,但换做任何一个新起之秀,面对强敌如白起,估计也只能惨败而归了。

纸上谈兵的故事 3

  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是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纸上谈兵讲的故事是,赵括从小熟读兵法,认为天下没有比得过它的,于是代替了廉颇,带军打仗他改变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让的时候却一败涂地,弄得人心惶惶,大败而归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论要结合实际,不要空谈;纸上谈兵的成语故事如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nàn,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jiàng括即已若必将之,破。

纸上谈兵的故事 4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纸上谈兵的故事 5

  【汉字书写】:纸上谈兵

  【汉语注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成语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因以(赵)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母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

  【成语语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空谈理论不能解决问题。

  【纸上谈兵的意思】:纸:书面;谈:谈论;兵:用兵、兵法。指在文字上谈论用兵的策略。比喻在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

  【纸上谈兵的近义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徒托空言、夸夸其谈、河汉斯言;

  【纸上谈兵的反义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言必有中、兢兢业业;

  【纸上谈兵的故事】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命大将廉颇,也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康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纸上谈兵例句】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可见咱们天天是舍近求远,现在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纸上谈兵。”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

  老舍《四世同堂》第一部三十四回:“书生都喜欢纸上谈兵,只说而不去实行;他是书生,他知道怎么矫正自已。”

  【纸上谈兵造句】

  他在谈恋爱交女朋友方面只知道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看到他做过什么实在的事情。

  无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获得经验,而不应该停留在纸上谈兵的层面上。

纸上谈兵的故事 6

  赵括纸上谈兵终得一败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做,自以为天下无敌。

  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

  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纸上谈兵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纸上谈兵典故

  长平秦赵两军相持而不战,已近半年。由于秦军远离本土,粮尽草绝,眼看就不击自溃。无奈,秦将王齿只得派人回朝向秦王以实禀报军情,秦王问丞相范瞧怎么办,范瞧说:“廉颇老将,用兵持重。若此人不去,上党,我们怎么也夺不回来。”

  秦王:“去廉颇,丞相你有良策吗?”范睢:“我有‘反间之计’……”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不久,秦王派出间谍潜入邯郸,散布出这样一种谣言:赵将唯马服君最良。其子赵括勇过其父。若使为将,诚不可挡。廉颇老而怯,屡战俱败,为秦兵所逼,不日将降秦矣!这谣言,搅得赵国上下,君君臣臣,不得安宁了。

  原来,赵孝成王早就怀疑廉颇懦怯,早就想换一个人到长平去把廉颇顶替回来,可苦于朝中已无良将。所以,当“谣言”传到他耳中之后便立刻召赵括上朝。他问赵括道:“寡人听说,你的勇敢超过你的父亲。想让你到长平去迎击秦军,你有取胜的'把握吗?”

  赵括神气地回答道:“秦王若派武安君为将,要取胜,尚需要我筹划一番。可眼下是王齿为将,打败他不在话下!”

  “你为何这样说呢?”赵孝成王又问。

  赵括说:“武安君白起率领秦兵,在伊阙,打败了韩国和魏国的军队,斩魏国兵将24万;接着,他再攻魏,占了魏国大小60座城池;随后,他又南下攻打楚国,并占领了楚国的京都鄢郢;再后,他又攻打魏国,斩魏国兵士13万;攻打韩国,占韩国5座城……可以说,他战必胜,攻必取,威名很大。因此,我若与他对垒,可能胜负难分,所以,要取胜,尚费筹划。而那王齿,因廉颇懦怯,才敢于深入。他如遇到我,则如秋叶遇到强风,他不是我的对手。哈哈哈哈!”

  赵括的这一片话,说得流畅,激昂,话里充满了自信。

纸上谈兵的故事 7

  在战国时期的后期,由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逐步走向强大,后来在张仪的远交而近攻政策的推行,先后打败了魏国、楚国、韩国、削弱了齐国。使得当时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只剩下了赵国。当时赵国有战国名相蔺相如和著名军事将领廉颇辅佐赵王,多次击退秦国军队的进攻。

  公元前262年,秦国大军再次进犯赵国,赵过军队在廉颇统帅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与秦军对垒。当时廉颇虽已经年老,但是作战经验极其丰富,知秦国军队骁勇善战,以赵国现有兵力与秦军硬拼快攻等于是以卵击石。同时,廉颇分析秦军远道来攻赵国,其粮草军需供应困难,不适合长期作战,便决定采取持久之战法,以求把秦军拖垮。他下令军士坚守营垒,任凭秦军如何挑战、叫骂,一概不理,决不出营垒应战。旷日持久的对峙,使秦军粮草即将耗尽,这样持久下去,一旦粮草耗尽,只有撤回秦国。可一旦撤退定将遭到廉颇的攻击,那时将无法应战。于是秦军派出奸细,混入赵国首都邯郸,四处散布谣言:廉颇老了,因为惧怕秦军,不敢出战;秦国军队只怕赵括,不怕廉颇,一但赵括出任统帅,秦军将不堪一击等等。当时赵王也正在为没有能速战速决而恼火,听了谣言,信以为真,责令赵括前往长平替换廉颇。

  这赵括乃赵国另一著名军事将领赵奢之子,少年时代聪明过人,熟读兵书,颇为熟知战略兵法。与人争论起军事问题,很少有人能说得过他,就连其父赵奢也鲜有驳倒他的时候。故此,赵括极为骄傲自大,自认为他是天下无敌的。然而赵奢却并不看好自己的这个儿子,认为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并没有真才实学,并在临终前嘱咐他的妻子:将来不能让咱这儿子担当大任,否则使赵国军队大败的定然是他。

  所谓“纸上谈兵”,就是形容脱离实际的空谈。当时,赵王一意孤行,坚决让赵括代替廉颇,正在病榻之上的蔺相如得知消息后,面见赵王,坚决反对,说道:赵括不过是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兵法,无法承担此大任。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说他儿子难当此大任。可赵王还是让赵括前往了长平。

  赵括到达长平,改变了廉颇壁垒不出的战略,调换大批军官,准备大举进攻秦军。而此时从秦国赶来前线的秦军著名将领白起得知消息后,非常高兴,使用骄兵之计,诱使赵括离开坚固的长平城,然后切断了赵括军队的运粮后路,将赵括军队团团围住。历经四十多天的.围困,赵军粮决,赵括率军突围,被秦军打败,赵括也中箭身亡。随后白起担心已经投降的四十万赵国士兵哗变,将这些投降的士兵全部活埋,制造了中国战争史上最为残酷的屠杀投降士兵的惨案。而自此,赵国也就失去了抵抗秦国的能力。

  这一故事记载于《史记·廉颇蔺相如传》。

纸上谈兵的故事 8

  秦白起攻打赵国,赵派老将廉颇抵之,白起对外散布谣言,说廉颇不足惧也,为赵括抵之,可退秦军,赵王中计,派赵括抵之,结果惨败!魏派庞涓攻打赵,赵惧之,向齐求救,齐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救赵之危,田忌听孙膑之策,攻打魏国首都大梁,解了赵国首都邯郸之危!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

  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

  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两。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纸上谈兵的故事 9

  【出处】

  《史记》。

  战国时期,著名的将领赵奢,曾为赵国立下过汗马功劳。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从小就熟读各种兵书,常与父亲谈论如何用兵,夸夸其谈,头头是道。赵括的母亲见儿子这样,很高兴,赵括更是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儿子担心,认为赵括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还说:“将来赵国不用赵括便罢,若用他为将,一定大败无疑!”所以,赵奢临终前,特地把赵括唤到床前训导:“你不是当大将的材料,千万不可勉为其难。”又嘱托妻子说:“日后如果赵王想叫赵括当将军,你一定要推辞,否则会败军辱国!”

  公元前259年,秦军出兵攻打赵国,赵军由廉颇指挥,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坚持抵抗。廉颇虽已年老,但作战经验丰富。他见秦军实力强,不能硬拼快攻,就采取以守为攻的策略,任凭秦军怎样挑衅,也不应战。秦军怕这样长久相持下去难以应付,便派出奸细,到赵国去散布廉颇的谣言,说廉颇老了,胆子小了;秦军最怕的人是赵括,别的将军都不行……赵王信以为真,就把廉颇召了回来,改派赵括去统领军队。蔺相如当时正在病中,听说此事很着急,说:“赵括只不过死读了一些兵书,并无实战经验,更不懂得灵活运用,派他统率军,怎么行呢!”

  赵括的母亲也亲自上殿面见赵王,说她的儿子不能当大将。然而赵王主意已定,不管别人怎么反对,他都听不进去。最终,赵括还是当上了赵军的主将。

  赵括威风凛凛地来到长平,立刻改变了廉颇持久战的`策略,又更换了大批将官。然后,他率领三军主动出击,杀出了赵营。秦将白起非常高兴,设下圈套引诱赵括。两军对阵时,秦军佯装失败,赵括率兵猛追,结果被秦军团团围住。接着,秦军又截断了赵军的粮道。一个多月后,赵军粮绝,赵括被迫突围,被秦军乱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也全部阵亡了。

  释义

  在纸上谈论如何用兵。比喻夸夸其谈,不切实际。也比喻只是空谈而不能成为现实的事物。

纸上谈兵的故事 10

  【注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典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空谈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坐而论道、华而不实、画饼充饥

  【反义词】埋头苦干、脚踏实地

  【同韵词】鱼帛狐声、胆丧心惊、一介书生、神色不惊、神志不清、蜂目豺声、凛凛威风、快步流星、阒然无声、遗训馀风、......

  【年代】当代

  【灯谜】《孙子》;军书;军事论文;赵括打仗

  【邂逅语】军事论文;讲武堂里学打仗

  【语文同步】从来没有听说过!吴 (得到了一个进攻的机会,回头向杨)啊,你知道说穷,你也会说你是一个穷人,那么刚才你说的全是废话!你既知道大家都是穷人,还说什么替穷人想想?你说你是一个穷光蛋,请问,现在哪一个不是穷光蛋?杨 (被迫抗战)吴太太,你还要多讲吗?吴 我为什么不能多讲?难道我连在我自己家里说话的权利都没有了吗?杨 (放弃了纸上谈兵)好罢,你既要讲,我就再和你讲好了。 丁西林《三块钱国币》高中四册·课文·12

  【成语故事】战国时期,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变通。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损兵40万

  【成语示例】新近有个大挑知县上了一个条陈,其中有些话都是窒碍难行,毕竟书生之见,全是纸上谈兵。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一回

  【成语造句】

  ◎ 虽然几家领军企业也曾不止一次坐论行业标准的制定,终是纸上谈兵。

  ◎ 新的时代要是不努力解放人的创造力,我看一切都是纸上谈兵!"郭立柽"嗯"了一声,又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 对于老张来说,如果在10年前,出国过新年无异于纸上谈兵,而10年后的今天,在外企工作的儿子终于让老张美梦成真。

  ◎ 而那以后的兰州摇滚给我们的`感觉一直是轻飘飘的--无所用心的散漫和虚荣心的满足左右了一切,而力量和呐喊来自卷帙上,乐评人颜峻的独角戏成了一种文字依仗,成了代表兰州摇滚的思想结构和音乐理念,成了那个阶段兰州摇滚的"纸上谈兵"。

  ◎ 离开土地农业而言乡村,实在是一句滑稽的话;离开乡村而言乡村教育,更完全是纸上谈兵。

  ◎ 比起一些有才又有经验的导演,虽各方面条件都好,却往往纸上谈兵,我是很钦佩祖慧的勇气的。

  ◎ 由于光纤网卡及光出口的集线器价格非常昂贵,致使整个系统造价上升,所以光纤到桌面现在在国内还基本上只是纸上谈兵。

  ◎ 浪浪微微一笑继续说:"现在还只是纸上谈兵。

  ◎ 而谈发展不谈投资无异于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的故事 11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率兵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龁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立即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援上党。他们赶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王龁变本加厉,想率秦兵进一步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道而来的秦军对峙,准备打持久战。

  王龁三番五次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龁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该如何是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使计让赵国把廉颇调遣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的人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老了,不中用了,眼看就快投降啦!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赵王听信了此番议论之词,随即把赵括找来,问他能否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肯定没问题。赵王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劝阻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话当成耳旁风,不予理睬。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会葬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直到杀得他们片甲不留。

  秦国范雎获知赵括替换廉颇为将的消息后,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 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然而,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就这样,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想带兵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成语纸上谈兵便由这个故事而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的意思】在纸上谈论用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兵,打仗,用兵。

  【活学活用】他就会纸上谈兵,跟别人理论起来头头是道,但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却傻了眼。

  【妙语点拨】大将军赵括仅仅懂得兵法原理,但是缺乏实践战法,最终兵败身亡。这启示我们,做事情时,需要理论联系实际,没有实际意义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四十万赵军被秦军打败,赵括固然逃脱不了责任。但真正导致赵国失败的原因其实在于赵括的大王。这位大王从选拔理论能力高,操作技能低的赵括率兵抗秦,便给赵军埋下了悲剧的伏笔。实际生活中,管理者要想取得成功,知人善任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纸上谈兵的近义词】坐而论道

纸上谈兵的故事 12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人物介绍】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因指挥错误被秦军大败,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成语故事】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人物评价】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另有学者认为纸上谈兵不是说赵括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4]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纸上谈兵的故事 13

  一

  有个故事,常被我用来教导新人——

  白龙马随唐僧西天取经归来,名动天下。很多驴马来请教:为什么自己也很努力,却一无所获?白龙马说,其实我去取经时,大家在磨房里也没闲着,甚至比我还忙还累。我走一步,你也走一步,只不过我目标明确,十万八千里我走了个来回,而你们始终原地踏步罢了。

  每天都在做一件事,却不思考背后的意义,是可怕的状态。所谓“思考背后的意义”,就是设定目标。同样是走上一万里,有目标的叫“长征”,没目标的叫“流浪”。

  就像每天看剧,目标是导演的人积累了技巧,目标是作家的人积累了桥段,目标是音乐的人积累了灵感,也有人做了收集和分类,积累了粉丝,而你只积累了黑眼圈和眼镜度数。

  二

  巴黎某著名杂志曾做过一次有奖征答:如果卢浮宫失火,而当时的条件只允许抢救一件艺术品,你会选择哪一件?

  几乎所有的答案,都围绕着“是扛走维纳斯雕像呢,还是勇救蒙娜丽莎”争论不休。而最佳答案是:选择离门最近的那一件!

  目标要小一点,要少一点。

  志向高远是好事,但高得够不着、远得看不见,这样的目标就只适合让你放在心里暗爽。就像维纳斯雕像固然金贵无比,可你不是李元霸,结局只能是抱着它葬身火海。

  合理的目标,应该是你踮起脚就可以够到那种。比如每天记住一个单词,每天做十个俯卧撑。不要觉得这些微不足道,做就比不做强,做下去就会有奇迹。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会增强你的自信;当一个个小目标内化为你的习惯,那原先高不可攀的大目标,就会成为你下一个小目标。

  有些人出于面子的'考虑,写下的目标之繁多,虽比不上卢浮宫,但也像网上的购物车一样丰满,可付出的行动却像自己的钱包一样骨感。

  目标一多,资源和精力就会摊薄,规划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而且目标太多,等于没有目标。

  三

  不得不面对多项目标时,要有优先级的判定,你要问问自己:“如果这一年我只能做一件事,我会做什么?”如果将这个目标再细分,必须能告诉你每月每周每天该做什么。

  胸怀大志的你,或许已经写下“明确”的目标:五年后买下山上的豪宅!而美国财务顾问协会前总裁沃克告诉你,这是典型的“模糊不清的目标”。如果你是动真格的,你必须先找出那座山,算出小屋的价值。然后,考虑通货膨胀,算出五年后这栋房子值多少钱。接着,你必须算出,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个月要存多少钱……

  日产汽车CEO高恩,被誉为管理奇才。他的名言是:“无法数据化的目标,我无法执行。”例如“拓展人脉”这项目标,就应该转化为“每月与人交换30张名片,而且与其中5位保持联系”。如果是长期目标,则要按长期、中期、近期的顺序,“倒算”出当下要实现的具体数字。如“和太太更恩爱”的目标,也可化为“每天和太太去公园散步一小时”。

  我一个学医的同学Y,问一个优秀的师兄,实习时挨过几次骂?答说七八十次。他想:“连他都七八十次,那我至少100次。”于是,他给自己订了《用厚脸皮顶住挨骂100次》的目标,然后做了表格,每挨骂一次,就记下时间与原因,思考哪儿出了问题。这个办法,让他有种电脑游戏积分的感觉。到一年实习结束时,他的表格只填了不到50次。

  Y通过设置阶段性目标而循序渐进:他第一天实习就挨了两次骂,第二天他把目标定为只挨骂一次,之后又调整为两天挨骂一次……到了实习的最后一个月里,他一次骂都没挨过。

  所以,具体可行的目标才有生命力。如果你还无法理直气壮地写下自己的目标,更无法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今天该怎么做才能接近目标,那你还没有走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

纸上谈兵的故事 14

  赵括从小学习兵法,熟读各种兵书。在谈论兵事时,有时候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都难不倒他。但其父却并不因此觉得骄傲,反倒认为赵括缺乏战场的实战经验,对待打仗过于轻率,不懂得灵活应变。他很担忧自己的儿子一旦上了战场,不当还罢了,如若为将,恐怕使得赵军失败的也会是赵括自己。没想到,赵父的担忧还是发生了。

  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谋,撤下老将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更换了军中的官吏和制度,并改变了廉颇之前的作战策略,主动出兵攻打秦国。秦军的.主将白起听闻消息,他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一路佯败,将赵军吸引到秦军的阵地附近,实施反包围,切断了赵军的后路,使得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粮草断绝。

  最终,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虽然他英勇杀敌,但还是死在了秦军的乱箭之下。赵括终究还是为自己的“纸上谈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纸上谈兵的故事 15

  出处:《·廉颇蔺相如列传》。

  意思:比喻只会高谈阔论而无真本事,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春秋时,有一年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在廉颇的指挥下,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抵抗。见秦军势强,不能硬拼快攻,便采用持久之计,企图把秦军拖垮。下令坚守营垒,任秦军百般挑战,一概不理。秦军知道廉颇老将深谋远虑,难于对付,这样持久下去,对秦军非常不利,于是派出间谍,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的是赵括,别的将军都是草包。赵王正因廉颇没有速战速胜而不满,听了谣言信以为真,忙派赵括接替廉颇,哲理名言。

  赵括是大将赵奢的'儿子,年轻时读了不少兵书,聪明而很有口才,父亲赵奢有时也驳不倒他,因此他也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使罢,如要用他,使赵军大败的一定是他!”

  当时赵王派赵括去接替廉颇,正在病中的蔺相如表示反对,说:“赵括只不过死读了他父亲的一些兵书,根本不懂得灵活运用,好比‘胶柱鼓瑟’,如何可行!”(参看“胶柱鼓瑟”)

  赵王不听,还是要赵括去长平换回廉颇。

  赵括到了前线,就把廉颇的持久抗战计划全部改变,军官也被大批更换。秦将白起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便用计先截断赵军的运粮后路,然后把赵军团团围住。过了四十多天,赵军粮绝,赵括企图突围,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