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人容易留人难

时间:2023-09-03 12:03:59 职场 我要投稿

  人才难留

  招人容易留人难,近来已成了诸多企业关注的现象。据记者了解,北京城郊的一家企业曾为吸引人才盖了一座漂亮的人才楼,吸引来了三十几位优秀大学生,不到半年时间,便纷纷跳走,一时间,人去楼空,只留下漂亮的人才楼孤零零站在原地。其实人才留不住的原因很简单:人才成了摆设,没有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一跨国公司深圳分公司有员工6000多人,初级工年流失率达24%,工程师流失率为20%,每年都需重新补充一批人,造成人工成本高,管理困难,影响产品的竞争力;某著名高科技企业每年流失技术人员上千人,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随着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和择业观念的不断变化,近年来企业中人才的跳槽现象越来越普遍,周期也在缩短。以去年国有控股企业为例,有较高职称的资深技术人员,流出652人,流进475人;非国有企业则相反,流出160人,引进428人。是什么原因促使这种人才流动?跳槽原因中近一半人离职是因薪水低、上司难处或不公正及工作无挑战性、事业没有发展空间等。另外,跳槽也是因为受到新职位种种诱惑的影响,其中包括新任职的公司是国际知名企业,薪水更高等等。

  市场盲目,企业盲追名

  跳槽虽然是个人行为,实际上有时也是企业行为的折射。寻找更能发挥所长的工作环境,晋升机会、高薪、培训等因素构成的更好生存环境也是吸引人离开原单位的一个主要原因。亚信科技(中国)有限公司人事副总裁李建波认为,企业招聘要因企业而异,比如很多生产型的企业需要的人要对重复性的劳动有热情,要做到精益求精;很多高科技企业就很重视创新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企业问题研究中心韩小明教授认为,现在企业招人时有些盲目性,不是招博士就是招硕士,但这些博士或硕士还有自己的一套想法,在一些中小企业呆一段时间后没有用武之地便离开;另一方面,现在中小企业内部还有一些结构、企业性质等问题。

  再有,什么样的人才算得上是人才?只有学历而没有实际经验?因为现在很多硕士生、博士都是从学校里出来的,实际经验有多少?处理实际事情的经验,所以包括一些大企业在把这些“高级人才”招进来之后会发现其有“不食人间烟火”的情况。因此,人才和企业处在一种不和谐之中,所以说,我们企业的人才观还处在盲目的“追名”阶段。

  人才盲要价

  虽然人才能从流动中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人才不断的跳槽证明他在劳动力市场上还是有优势的,但人才不要好高务远,要脚踏实地。记者一位朋友在应聘一家国营企业时,开口就要6000元的底薪,这在总经理月薪才2000多元的国企来讲简直是天价,最后自然没进企业。

  正在招聘教师的人才英语超市负责人张可华也很无奈:在招聘中,发现许多自称人才的要价不太符合实际,比如,一位经济学家来应聘时拿出了许多证明,证明其是国际上一流的经济学家,不仅要高薪还拿自己的名声要钱。有的招聘来的名牌教师甚至在课堂上讲课时还在罗嗦。所以,从常理来讲不是学历高就好,人的能力和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

  别背着简历盲目跑

  进入11月份以来,各种招聘会一场接一场,社会大型人才招聘会也此起彼伏。在明年严峻的就业形式下,许多学生为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什么招聘会都想参加,只恨分身乏术。每一次招聘会,恨不得每一家单位都放一份简历,择业的盲目性在还没有多少社会经验的应届毕业生身上表现的相当明显。虽然学生们参加了很多招聘会,简历送出了好几书包,以每份简历5块钱计算,加上车旅费、门票费,投入也都在千元以上,但真正找到合适的用人单位而且签定就业协议的毕业生还是少数。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高校几位多年从事就业指导的老师,以寻求治疗择业盲目症的良方。

  北京邮电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葛丽梅认为,今年的就业形式确实不同于往年。去年校园招聘会,每一个毕业生最少收到3份意向书,多的可达10份,今年用人单位的数量不比去年少,但对毕业生的需求量显著下降。所以毕业生也感到了就业的压力,造成了学生什么招聘会都盲目参加、什么企业都盲目投简历的现象。

  有专家指示,学生首先要认清现在的就业形式,降低期望值。毕业生对于单位的性质、层次以及地域,不要做刻意地要求,不要攀比单位的名气和待遇,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现在的社会人才招聘会一般都举办的声势浩大,有名的企业也都参加,但实际上招的人并不是很多,所以,学生就业还是以校园招聘为主。由于企业来校园招聘,目的性很强,企业与学生相互了解的程度很高,而学校承担了一定的成本,减轻了学生的一部分负担,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一般都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北京林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王晓旭也认为,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会还是专场好,校园招聘会基本上都是专场招聘会,这样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命中率都很高,毕业生选择合适的单位,就不会像邮递员一样背着一书包简历到处跑了。

  企业不喜欢什么人

  面对接连不断的招聘会,人才的选择面似乎更宽了,但近来求职者表现出来的情况却不容乐观,也就是说,在求职中还存在较大的误区。

  一直一来,求职者的盲从心理比较普遍,这种情况尤其在应届毕业生中很明显,只要是大企业或者有名的企业,不管是否适合自己,也不管自己了解不了解,就一窝蜂的参加,面试通不过就心灰意冷,在一次次失落中逐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中国人民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樊钉说,许多家境贫困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利用勤工俭学的机会增添了许多社会经验,所以能给用人单位一种踏实、强干、稳定的印象,让用人单位一见面就喜欢。

  那么企业喜欢什么样的人?乐捷网络应用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人力资源部经理刘兴阳告诉记者,他们比较看中一个人的人品、对企业的忠诚度,不喜欢频繁跳槽的人。

  而外企则强调能力,即什么样的岗位招什么样的人,有些岗位并不需要太高学历,学历太高的人在这样的岗位,反而不安心工作,也是一种人才的浪费,违背了找一个适合自己职位的原则。三星数据系统(北京)有限公司人事总务部经理刘航告诉记者,对待简历,企业只有50%的参考量,刘航认为,简历并不反映真实情况,有的人在简历中体现出的能力比实际低;更多的人夸大自己的能力,自然就会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所以,求职者一定要动脑筋。

  怎样留人

  据了解,现在北京一年中有将近50万人在参加招聘会,也就是说企业每年有50万个岗位在流动,虽然说常理的人才流动是必须的,但是过量的人才流动则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如何招到合适的人才还要看招聘者水平的高低,不要盲目的筛选。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认为,招聘后怎样让人留下来,就要看原来招聘时承诺的条件是否兑现;另一方面,招聘只是一个环节,能够把人吸引进去并不意味着人就能够呆下来,怎么样让人才留下来?让人才感到有前途?怎么提供员工的职业发展、提供培训和工作发展的机会才是管理中的增值。

  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北京人才交流协会副会长张宇泉表示,从招聘的角度来说,目前市场还是处在供需两旺、人才流动的高峰,在这种情况下,很多招聘的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很容易招到人,但企业要考虑自己对人才的使用方面是否能用其长、并发挥人才的作用,根据人才的特点来分配合适的工作。另外,作为一个单位要用理念、用情感来留住人,要让人才看到在本单位职业的发展前景,还要有比较好的激励机制。